17 10 月, 2025

臺灣朱秀華事件,在眾多靈異傳聞中,是一件打假沒有成功過的案例。也就是說,經過專家學者檢驗後,無法證實偽造。

朱秀華事件被說成是「借屍還魂」,意思是人死後靈魂附著在其他屍體上復活的現象。

同樣案例,中外古今都有。美國大學心理學、超心理學和社會學課程的案例研究當中,常會引用並探討最知名的「瓦達西加奇事」(Watseka Wonder)。

紀曉嵐寫的《閱微草堂筆記》和袁枚寫的《子不語》中,也記錄了一件轟動朝野的借屍還魂案,就是受害者二格佔用兇手常明身軀報官申冤。其可信度來自此案以內參呈報皇帝乾隆。

那麼,究竟「借屍還魂」是真有其事,還是以訛傳訛?我在文末會以現代科學視角來討論分析。

但我個人將朱秀華事件視為世人研究「靈魂不死」的證據之一。也為佛經強調真理本質超出了眾生的想象和認知,無法用世俗言語和概念完整闡述,揭示了「不可說」的涵意。

接下來,請讀者跟著我實地走一趟台灣雲林縣麥寮鄉和臺西鄉,看看發生朱秀華事件的幾處真實場景。

雲林縣麥寮鄉位處臺灣西岸沿海地區,麥寮地名的由來,是因為先民在此種麥、搭寮。

早期漢人在此開發的重心,是現今新虎尾溪的出海口附近,古代除了有街道市集,還有水深4公尺的港灣,稱為「海豐港」。

清初,安平水師設指揮部於鹿港,並在海豐港駐屯兵設汎防,可見海豐港的重要性。清廷亦在港區設文武口,專司進出口驗船、盤貨、放行、徵納船鈔等事務。

由此可知當年的海豐街,商賈雲集、貿易繁榮。然而,後來因為連番暴雨造成洪水氾濫,導致居民流離失所,逐漸遷移到現在的麥寮鄉。海豐港亦因此而淤塞,喪失海運港口功能,終使此地區逐漸沒落。

到了今天,只剩下一個「開山媽祖登陸紀念碑」標記著海豐港遺址。

這塊紀念碑,源自麥寮的信仰中心–「拱範宮」。(請注意,“宮”的稱號通常是指道教建築)

原來西元1685年,湄洲純真老禪師佩奉湄洲朝天閣分靈之正六媽神像來臺,在海豐港登陸,並恭祀於故海豐港街。後因洪水成災和腐朽之患,於1724年遷於現處-雲林縣麥寮鄉中正路3號。

這座超過300年的老廟,已被正式列為國定古蹟,不僅因其歷史久遠,在開墾當地時就已存在,還因有泉州派和漳州派的建築匠師團隊在此“對場作”,各殿雕刻彩繪、剪黏泥塑都呈現了最高水準,使得拱範宮成為一個承載著歷史、文化、藝術的寶庫。

與麥寮鄉相鄰的臺西鄉,舊稱「海口」,1946年取其位處臺灣西部沿海地帶的中間,並為使其與臺北、臺中、臺南、臺東合成五方不缺,遂改名為「臺西」迄今。

臺西鄉全境地勢低平,據說早期也有農業,隨著時代變遷,經濟產業的重心轉以養殖漁業為主,整個台西養殖蚵苗的出產量占全臺七八成,口湖是文蛤養殖大宗。

臺西鄉轄下有15村,其中最西南邊的五港村,舊稱五條港,因有五條河匯集在此出海,形成天然良港而得名。

五條港如今也是海埔地海堤外側的專業養蚵漁港。碼頭區域可見大量蚵殼堆積,漁民根據潮汐規律,每日駕駛膠筏進出港口從事養殖作業。

「海豐島」位在臺西西南側的海岸外,成因於濁水溪長年累積下來的泥沙堆積,是一會隨潮汐改變面積和位置的障島沙洲。日治時期,改稱「佐佐木島」(Tso-Tso-Mu Tao)。

海豐島位在臺西西南側的海岸外,成因於濁水溪長年累積下來的泥沙堆積,是一面積會隨潮汐改變的障島沙洲。日治時期,改稱「佐佐木島」(Tso-Tso-Mu Tao)。

雖然海豐島曾是漁民到外海打魚的重要休息站,如今基於海防原因,海豐島是一般人過不去的,需要申請核准才能出海。我只好在離海豐島最近的本島海岸,遙望那片幽靈沙洲。

請讀者務必記得海豐島的名字。朱秀華事件的開端就發生在這島上。

★朱秀華事件的靈異關連– 五條港安西府

五條港安西府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乾隆60年(1795年),傳說漁民在海口外海「海豐島」發現漂來一艘竹筏,上有香爐和寫著「張李莫千歲」的牌位,眾人於是供奉在島上草寮內。

1806年因出海不便與海盜擾動等因素,漁民將「張李莫千歲」香火自海豐島遷回五條港,建廟「安西府」供奉,除了成為聚落信仰中心,廟前廣場曾作為漁船停泊後的貨物集散地,可說是見證了五條港從傳統漁村向養殖漁港轉型的過程。

問題重點來了,張李莫千歲是誰?台灣沿海多信仰媽祖,為何臺西信仰王爺?

安西府的張千歲指的是死守睢陽城的張巡。李泌、莫英千歲也是在安祿山之變中與張巡共同抗敵的忠臣良將。

我之前寫過一篇《大神傳說,從「集應廟」說起》,詳細介紹了睢陽戰役中,為國壯烈犧牲的睢陽縣令張巡、太守許遠。

李泌是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重臣,歷史上展現忠直智略、道儒兼修的人格魅力,符合民間信仰對「護國保民」與「清正廉明」的期待。到了明清時期,李泌被神格化,納入「王爺千歲」體系,成為地方守護神,流傳至今。

莫英是唐朝胡人武將,原是安祿山的陣前大將軍,後投唐與張巡結為異姓兄弟,助張巡堅守睢陽。後來莫英身受重傷,思及糧絕且無法作戰,欲捨身以供將士食用,因而切腹自殺。後世尊稱他為「莫府千歲」、「莫王爺」,列入「代天巡狩」王爺體系。

「張李莫三府千歲」信仰的主要源頭,在福建漳州南部,特別是靠海的漁村、港口;廣東潮汕地區也是重要支系,潮汕王爺信仰還以「迎王」科儀聞名。

這也說明了臺灣五條港的張李莫三府千歲,就是清代自漳州、潮汕移民把香火帶過去,早早在臺西鄉發展成核心信仰。相形之下,五條港的媽祖主廟屬日治時期才由外地分靈而來,層位與動員力都不如在地王爺系統。

而且,王爺信仰的核心功能,就是禳瘟、祛災與護境。五條港和口湖 一帶的「牽水」安魂、送王船等科儀,正是此環境下典型實踐。

在臺灣,「張李莫三府千歲」的信仰並不普遍,分布最集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雲林臺西五條港。安西府被視為「張李莫王爺」的開基祖廟,周邊許多奉祀張李莫的庄廟,基本上都承認安西府的香源。

介紹這許多,因為朱秀華事件的靈異,跟臺西安西府關連最大!

★朱秀華事件的來龍去脈

1954年,解放軍大規模砲擊金門,十八歲少女朱秀華隨父母逃難,慌亂中不幸分散,她跟著別人坐上漁船離開,可是因為船在海上漂流過久,眾人因飲食殆盡而餓死船中,朱也奄奄一息。

最後,漁船漂到臺灣雲林縣臺西鄉外海的「海豐島」,被正在島上工作的五六名漁民發現,眼見她和其他死者身上帶有黃金首飾,於是生出貪念,搶完財物後,又深怕後患,遂不顧朱秀華的死活,殘忍將她拋入海中淹死。

朱秀華溺斃後,靈魂飄到臺西鄉,向五條港安西府的張李莫三位王爺神哭訴冤屈,此時地藏王菩薩降臨,認為其陽壽未盡,可以設法再返人間。三位王爺神便與當地的玄天上帝商量,認為當時的麥寮地區需要信仰來加強善良民風,朱秀華日後也可成為在該地興建廟宇的推手。

1959年,麥寮鄉建材行(中山路95號)老闆吳秋得40多歲的太太林罔腰,其壽命已到期限,醫生斷定死亡後,竟然離奇甦醒。但是醒來的林罔腰,卻滿口自稱是朱秀華,而且以金門腔道出18歲少女的記憶。

當時身邊的人,包括林罔腰的先生吳秋得等人,都被朱秀華揚言自己「借屍還魂」嚇呆了。大家原以為她得了瘋病,但是林罔腰確實像是變了另一個人,從不識字變得能讀能寫,從會下田變得不懂農務,言談舉止和生活習慣都跟從前截然不同。

此事傳開後,專家學者風聞而至,還吸引了外國媒體前來採訪,檢驗分析的結論是真實性雖高,然而以人類有限的科技知識,對於借屍還魂的現象不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林罔腰從前吃葷,還魂成朱秀華後長年茹素,自稱能跟神靈溝通,平日在鎮東宮免費幫信徒收驚、問事,因此被信眾稱作「菜姑」。

鎮東宮所供奉的玄天上帝神像,由一名在海豐港經商的福建泉州人,於清朝康熙年間佩請來台,原本於私人家中開設神壇,經朱秀華(林罔腰)與先生吳秋得大力募資,於1971年在麥寮鄉興建玄天上帝廟,廟名為「麥寮鎮東宮」。今天鎮東宮管理委員會的辦公室牆壁上,還掛著朱秀華(林罔腰)夫婦的合照。

鎮東宮因扶乩施方聞名,與拱範宮、鎮南宮、鎮西宮、鎮北宮等廟宇,形成一個地方重要的信仰文化祭祀圈。

朱秀華於2018年5月23日過世,享壽97歲。朱秀華的牌位安奉在麥寮成德堂祭祀,林罔腰的牌位則放在家裡供奉。

※朱秀華靈異事件的探討

從科學角度與心理學角度來看,有人認為林罔腰(朱秀華)可能有「解離性身份疾患」(DID,多重人格),或是有「文化綁定症候群」,甚至可能因為她被誤判為死亡,之後甦醒,因缺氧或腦部影響導致性格、語言改變,旁人就會解讀成“換了一個人”。

但這並無法解釋一個基本問題→→林罔腰並不認識朱秀華,從哪裡清楚得知朱秀華的個資,以及在金門生活的相關訊息?

最有意思的是,林罔腰(朱秀華)過世後,她的姪女透露其實朱秀華不是「借屍還魂」,而是「借體還魂」!

也就是說,林罔腰當時只是氣弱遊絲,並沒有完全死透。那怎麼會被朱秀華進入體內呢?

這話題可以聊成另一篇文,我建議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去看一部2023年的電影《陰兒房:鬼門陰深處》(Insidious: The Red Door),講述當人的靈魂出竅,會有其他靈魂侵占空殼肉體的觀點。

那我認為「靈魂不死」又是什麼意思?宗教學和玄學說法,就是在六道中生死輪迴的一種現象。

有些物理學家提出過「量子意識」理論,也有人主張「意識」或「靈魂」屬於能量。所以按照「能量守恆」定律,自然靈魂不死。

甚至有些人認為「人類意識」其實是一種訊息,假如訊息可以被保存或轉移(例如腦上傳、意識數位化),就可能透過腦科學、AI、量子理論等,實現某種「靈魂不死」的假說。

如果,靈魂不死的理論在未來科技上能實現,那朱秀華事件是不是代表了人類腦波磁場可以與外部他人的交流,甚至交換?

這樣說吧,人類對大腦的全面理解,大約只掌握了10~20%,其餘 80%仍是未解之謎。譬如學術上有一個「意識的難題」,就是說科學研究知道人有意識,卻不知道意識是如何從腦神經活動中產生。

因此,「克拉克三定律 / Clarkes three laws」之一說:「當一位德高望重但年老的科學家斷言某事可能時,他幾乎必定是對的;當他斷言某事不可能時,他很可能是錯的。」


朱秀華事件這個傳奇的故事,被翻拍成電影、電視。讀者若是想知道更多內容,以下連結東森《台灣啟示錄》的專訪特輯可以參考看看:

《朱秀華借屍還魂記》https://www.buddhist-experience.org/welcome/article_detail/4975.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