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措林」(Phuentsholing)位在不丹南部,是不丹第二大城。也是不丹通往印度的首要門戶。
才從第一大城∣首都廷布過來,我先上山去了「卡邦迪寺院」(Kharbandi Monastery),因為這裡居高臨下視野絕佳,可以俯瞰不丹與印度的邊境區域。
卡邦迪寺院坐落在一個海拔400公尺的山丘上,位於彭措林市區附近,由皇太后於1967年建造,主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士和夏仲阿旺朗杰的雕像。
據說卡邦迪寺院是許多不孕夫婦的朝聖中心。(咦,誰管這事啊?)
但是對於遊客如我來說,寺院四周環繞著茂密的針葉林,沉浸在寧靜的氣息中,眺望鬱鬱蔥蔥的山谷和谷底一片田園風光,一路顛簸疲憊瞬間紓解不少。
更重要的是,在此可以清楚瞧見蜿蜒於不丹與印度的天然分界線,即阿莫河(Amo Chhu),在印度境內稱之為托爾薩河(Torsa River),以及在這條河旁的彭措林市貌。
這景象讓我想起十年前,從泰國邊境的美塞,走過天然國界美塞河上的友誼橋,就進到緬甸邊境的大其力。那是走機場海關截然不同的經歷。
但從不丹彭措林進入印度卻不是走河面,而是穿過設立在雙邊同一條街上的邊境關卡(Bhutan India Zero Point)。






彭措林不是普通的邊境城市,它曾是不丹國家銀行的總部所在(後遷去首都),你想那代表了什麼意思?
不丹在出現航空貨運之前,大部分來自印度(或輸入印度)的商品,多經由彭措林進入不丹,再運到首都。
可以說,彭措林自古便是一處十分重要的商業樞紐。此地貿易量約占不丹所有對外貿易的 75% 以上。
當地經濟的繁榮,使得不丹史上第一批混凝土建築,就是1958 年建於彭措林。所以,它也是不丹最早進行現代化與城市化的地方之一。
不過,這座城市就像不丹所有城市一樣,完全沒有紅綠燈!都由交通警察站在十字路口的美麗亭子中,揮舞手勢指揮交通。
別以為是政府怠惰,首都廷布曾設立一個紅綠燈,被民眾抱怨連連而拆除了。結果到處沒有紅綠燈,反而成為不丹一個特殊的城市景觀。









市區沒有什麼景點,只有位在市中心的一座小寺廟Zangto Pelri Lhakhang,它的花園花團錦簇,成了市民休憩所在。晚上亮起燈來,也顯得光輝耀眼。
我住宿在彭措林的當晚,到商業區的街上隨便溜搭,果然十分熱鬧。見到印度、中國的店鋪餐廳不稀奇,居然還有美國、韓國、日本的商品專賣店,不免驚訝。
這也說明了當地擁有足夠的消費力,而且比對岸的印度邊境城市更有競爭力。
原來彭措林除了是商貿中轉站,當地也有專門生產手工地毯和傳統服飾的工廠,以及製作不丹手工藝品、珠寶飾品、紀念品的職人工坊。
我在土產店裡選購伴手禮時,看到印度人進門掃貨,他們不像我是零星的買,而是批貨式的採購。
隔天我去到印度對口城市,同樣貨品的價格立即翻倍。如果我沒先在彭措林瞎拚,絕對會被當成盤子。








不丹彭措林的對口城市,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熱崗」(Jaigaon)。
「彭措林←→熱崗」是不丹與印度邊境貿易的10 處陸路通道之一,卻是最重要的一條。
你要知道,不丹位在中國和印度之間,北部與西藏接壤兩百多公里,其他都與印度接壤,不、印的邊界長度約為700公里。
然而,多山且崎嶇的地勢,很多地區是高山峽谷、密林和河流,限制了交通設施的建造與維護,加上兩國都對邊界管控保持嚴謹,不丹與印度之間主要有兩處具有邊防機構和貿易功能的陸路邊境通道。
一處是不丹西部的「彭措林←→熱崗」,另一處是不丹東部的「桑杜普瓊卡-達蘭加」。
而在2024年之前,彭措林是不丹唯一具有完整邊檢、簽證核准設施的官方通道。只要你不是印度人、不丹人,就只能走這條唯一”外國人專用”的陸路通道。
須持簽證的外國遊客,多是通過彭措林這條官方通道。因為過境設施完備,通行程序也相對簡單。交通也比較便捷。
來自印度、孟加拉和馬爾地夫的遊客,無需簽證即可進入不丹,但必須出示護照或選民身分證等身分證明,並在彭措林申請進入不丹的許可證。對等協定下,不丹國民進入印度也無需簽證。但也要辦入境許可證。
至於其他外國人,自始至今一律需要由陪同的註冊導遊出示不丹簽證。
不丹和印度的兩國邊關,也就是彭措林和熱崗這兩座邊境城市,以在同一條街上的一座牌坊似的關卡相隔。關卡大門的兩邊,各有不丹皇家軍隊、印度武裝邊境警察部隊守衛。
★ 關於邊界管控嚴謹的原因→《不丹「大丘拉佛塔群」想要告訴你的事》






我站在不丹這邊街旁人行步道分隔線上,看了半天印度那邊過來的轎車、機車排成一條龍,是怎樣經過站崗警察的檢核通關?
然後我發現,嘿,不丹警察用手機掃描印度來人手機裡的QR Code,立馬就知道有沒有意圖混進來的。
為什麼不用簽證了,還有人不想辦入境許可證呢?
因為即使是免簽遊客,不論什麼理由進入不丹,每人每晚都需支付不丹幣1200元(約 15 ~17美元)的「永續發展費SDF」,兒童另計。
只有日間訪客、不過夜、停留在彭措林時間不超過 24 小時,且不跨越指定檢查點的遊客,才可以免收 SDF。
而且,即使免簽,入境者是否有犯罪、通緝、疾病等風險,政府可事先篩選,並有權決定是否讓此人入境。入境許可證上也會明列入境目的方便臨檢查核,有些人的入境許可還會限制停留天數或次數。
講到「永續發展費SDF」,需要簽證的外籍遊客,是每人每晚100美元。這會很過份嗎?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爆炸性增長,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國家開始實行徵收額外費用或稅收,目的在於減少擁擠、保護環境、以及確保旅遊對當地社會和基礎設施不致造成過大壓力。
一個月前,西班牙巴塞隆納的示威群眾,抗議「過度旅遊」帶來的諸多負面效應,他們拉布條走上街頭,朝商店櫥窗和遊客噴水、施放煙霧,而這只是南歐多個城市數千人參與抗議活動的其中一環。
你說不是有消費,提升地方經濟嗎?那就不知道是誰把持了旅遊利益?真有改善地方居民生活品質,怎會鬧出示威抗議?反正在我看來,不丹政府主張「旅遊服務不丹,而非不丹服務旅遊」十分睿智且前瞻。




第二天早晨,準備離開不丹,我來到了彭措林檢核護照簽證的出入境事務處。
站在落地窗前,我看著從印度那頭通關出來的男女老小,在大廳裡熙熙攘攘,門外舉牌接人的旅行社導遊,或是拉客的當地出租車司機,都很有耐心的等在階梯下。沒有警察站在出口,接客的不丹人也沒有越雷池一步地圍聚在出口。
我覺得不丹人很自重自愛,不知是天性還是信仰關係,沒事他們絕不來煩你,有事他們也不會冷漠回應你。總之,我很喜歡不丹人。
彭索林沒有機場或鐵路,外籍遊客只能依賴一路伴遊的不丹旅行社提供接駁車。印度那頭的熱崗也沒機場或鐵路,但是有巴士連接150公里外的火車站。
很難想像這裡是邊境至要的陸路通道吧?其實更想像不到的陸路通關,是中南美洲國家邊境和地方哨站。我還在衡量能不能寫出來?




通過不丹管理出入境櫃台,照著通道指標彎來彎去,走到最後…..欸,怎麼這樣?
一堵小門外,兩名印度警衛磨磨蹭蹭地翻看每人手中護照簽證,另兩名警衛慢吞吞地掃描通關者的隨身包和行李箱,場景就像80年代的一個鐵皮小房間。這跟不丹那端的先進大廳相比,簡直兩個世界!
不用被檢查簽證的印度人,見到人龍之間有空隙就插隊,外國遊客動作慢一點也被插隊,整個就是亂哄哄的氛圍。我怎麼覺得有一種熟悉感?
更令我驚愕的是,出關之後好整以暇舉目四望,欸…..這是在哪條巷弄啊?路邊有小販擺賣,還有許多人或站或坐,可能是來接人,也有像看戲一樣打量出關遊客。
吃瓜群眾應該是來看老外的暴露穿著。外媒總報導女性旅遊印度不安全,但這是我第三次來印度,難道單是運氣好的關係嗎?
我的旅遊裝備都很樸素,也沒有金銀首飾可以炫耀,吸引不了饞眼目光,只有抱著嬰兒的婦女上前來,向遊客一個一個伸手行乞,我把背包裡的餅乾都掏給她。錢不露白,放諸四海皆準。
踏出了不丹彭措林,就踏進了印度熱崗。然後,我朝下一站「錫金」直奔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