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金Takin」是不丹的國獸,中文名稱「羚牛」,傳說牠是藏傳佛教的濟公活佛–竹巴昆烈–施展神力變出來的!
因為頭如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驢、背脊像棕熊、後腿像鬣狗,羚牛得了個外號是「六不像」。
在生物學上,羚牛屬於牛,可牠其實是羊。
說什麼呢?你不明白,我最初看介紹也是一頭霧水。
原來牛科下面分成多個亞科,牛是牛亞科的,羊是羊亞科的,羚牛就是牛科下的羊亞科。
燒腦一下,你知道「角馬」嗎?牠另一個名稱是「牛羚」,那你猜牠到底是馬?是牛?是羊?








羚牛又分成四種,其中不丹原產的羚牛,跟北極麝香牛是近親,所以你又知道了麝牛其實是羊吧?
大型野生羚牛,是一種分布在喜馬拉雅山高地密林的哺乳動物。成年羚牛身長可達1.7至2.2米,體重可達300至400公斤。雌性略輕。
由於棲息在海拔2000至4500公尺的高山森林,羚牛擁有厚實的褐色皮毛,可抵禦高山寒冷氣候,皮毛上還覆蓋著一種氣味濃烈的油性分泌物,可以防水並標記領地。
羚牛的角會隨著生長而在外層形成死皮,牠就會用角去摩擦樹幹、岩石或其他重力物體去除死皮,以保持角的乾淨和健康;牠也會用摩擦角的方式,留下氣味標記,以此來宣布自己的領地,警告並其他同類。甚至磨角作為鍛鍊。
但別看羚牛體型龐大,牠的四肢粗壯,蹄子又圓又大,適合在崎嶇的山地環境中攀爬和行走,當牠感受到威脅時,能在高山上快速行走或奔跑,甚至會發動攻擊。
反正貌似遲緩慢拙,在我眼裡還有幾分呆萌,但其實警覺靈活。
羚牛之所以成為不丹的國獸,除了傳說牠是聖僧的創造物,我相信牠穿梭在險峻的高山深谷,堅韌適應嚴酷的環境,的確適合代表不丹的生存智慧和民族性格。
不丹在首都廷布,為一群羚牛設置了保護區,也成為旅遊不丹的一個特殊景點。因為這種珍稀動物,不是到處都能看到的。











不丹的「皇家塔金保護區」(Royal Takin Preserve),位於首都廷布西北部的莫提塘(Motithang)地區。
莫提塘地區海拔2500公尺,是市區與周圍山林交界的一個丘陵高地區域,樹林茂密、氣候涼爽,過去曾有不丹王室的夏季行館與貴族的隱居住宅,部分舊建築現已改為招待所或高檔旅館。
由於擁有豐富的植被和適合羚牛棲息的自然環境,不丹政府就於1998年,在莫提塘正式設立一處佔地約3.4公頃的保護區,專門用來保護日漸減少的國獸。
是的,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分類,不丹羚牛被列為「近危物種」(Near Threatened)。這意味著牠目前雖不是最危急的物種,但如果不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牠可能會進入“瀕危”級別。






不丹羚牛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棲息地喪失、非法狩獵和氣候變化。
比較其他國家,不丹對森林的保護非常嚴格。不丹是全球唯一一個立憲規定,至少有60%的國土必須維持森林覆蓋,並禁止伐木業出口。因此,不丹的森林覆蓋率超過70%,是全球唯一零碳排國家。
然而,隨著人口增長和基礎設施建設,某些區域的森林可能出現“碎片化”現象,使得動物的遷徙和繁殖變得更加困難,進而影響牠們的生態系統。
至於非法狩獵,儘管不丹有很強的法律來保護動植物,但不法份子仍會受到市場需求的經濟驅使而進行非法獵捕。
這也讓我想到台灣的「山老鼠」,從事破壞森林生態平衡的犯罪活動,對台灣珍貴的林木資源造成莫大損失,甚至捕食台灣黑熊。台灣政府修訂有罰金及刑度,卻從來除之不盡。
除了人類為了獲取羚牛的肉和角,進行狩獵加劇了羚牛數量的下降,成年羚牛的天敵還有老虎、豹和黑熊,幼年羚牛則須提防野狗、狼和鷹的襲擊。
好消息是,在不丹政府努力保護之下,不丹羚牛從前只剩300隻,目前增至大約700隻左右。










塔金保護區是一片模擬羚牛自然棲息環境的林地,所以是「半開放式圈養區」,目前有十來隻大小羚牛生活其中,也有其他動物如鳥類,以及梅花鹿、錫金羚、赤麂、藏羚、犛牛等。
其中錫金羚跟羚牛是近親。赤麂會發出如狗吠的聲音,所以又名吠鹿。從整個團隊成員類型看來,不太會發生相殘的你爭我奪。
羚牛是晝夜性動物,在清晨和傍晚最活躍,牠們會聚集到較開闊的區域覓食,這時是近距離觀察牠們的最佳時機。
我發現保護區裡的羚牛並不怕人,隔著一層鐵網,我幾乎可以用指頭摸到羚牛,牠依然埋頭吃著槽裡的餵食。可見豢養得沒有防人之心了。




羚牛主要以竹筍、嫩樹枝與高山草本植物為食,也愛喝鹽水、舔石鹽,並且擁有強健的咀嚼能力,能消化各類植物。羚牛還會用後腿站立,以便吃到高處的樹葉。
羚牛是一種群居動物,通常以大約20隻的小家庭群體形式出現。然而,夏季當牠們聚集在食物來源豐富的地區時,也會形成更大的群體。
牛群紀律性極強,最強壯的公牛走在牛群的前後,母牛和幼牛則走在牛群中間。牛群正常活動時,通常有一隻強壯的個體高高在上放哨,一旦遇到敵人,頭牛就會帶領牛群猛衝猛進,勢不可擋,直至脫離險境。
當受到威脅時,放哨的羚牛會發出獨特的“咳嗽”聲作為警報,並利用茂密的竹林進行偽裝。這種行為和飲食習慣,凸顯了牠們對所棲息的山區和森林地區的適應性。
我看這些資訊,應該適用野生羚牛,保護區內相處的都不是兇禽猛獸,沒瞧見哪隻公牛在放哨,各個都懶洋洋在曬屁股。大有八風吹不動,一屁打不醒的狀態。
雖然羚牛不會主動攻擊,然而到了每年五月至七月,羚牛進入交配季節,雄性羚牛會變得異常兇猛,為了爭奪雌性羚牛會拼死搏鬥。
雌性羚牛懷孕期約為9個月,通常在隔年三月至五月分娩,每胎只生一隻小牛。小牛出生後,會依賴母親的乳汁來提供營養,通常會在幾個月內持續哺乳,然後才會開始吃草,並學習如何在群體中生存。
不丹野生羚牛的壽命,通常是12~15年,當然在保護區受管理的照顧或圈養環境中,羚牛壽命就可以稍微長一些,達到20年或更長。
保護區內設有木製步道與觀景平台,方便遊客從不同角度,可以更清楚地欣賞羚牛活動,並避免打擾牠們的日常生活。區內禁止餵食動物,以維護動物的自然飲食習慣。
保護區內還設有一個簡單的生態教育中心,介紹不丹的野生動物與生態保育工作,適合喜愛大自然的旅客深入探索。







在不丹, 除了廷布的「皇家塔金保護區」,其他如布姆德林野生動物保護區、哈亞河谷國家公園、卓木拉日野生保護區、薩克滕野生動物保護區,都能見到羚牛的身影。
那看羚牛,為什麼要去「皇家塔金保護區」呢?
首先是在首都,有地利之便。其他保護區,不一定有車可達,也不一定都對外籍遊客開放。
「皇家塔金保護區」是不丹唯一的動物園,其他地點是以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形式存在,強調保護野生動物自然棲息環境,不提供人工飼養的動物展示,也就不保證能輕易見到來去自如的羚牛。
不丹的生態保護系統由國家公園、保護區和森林廊道組成,覆蓋了不丹35%的國土,被認為是世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熱點,尤其是在亞洲範圍內。
例如,富畢卡山谷保護黑頸鶴,為冬季候鳥棲息地;吉美多吉國家公園保護雪豹、紅熊狸,以及喜馬拉雅秧雞、鷹、雉雞等;皇家馬那斯國家公園保護老虎、象等大型動物等。
走一趟不丹「皇家塔金保護區」,不僅是參觀了一個結合自然與文化的旅遊景點,也見證了不丹推動國際生態旅遊的遠瞻和實踐。
【後話】在不丹諸多保護區當中,我本人最想去參觀的是→→→薩克騰野生保護區(Sakteng Wildlife Sanctuary)。
因為,這個位在不丹最東部地區一個面積為750平方公里的國家公園 ,是世界上唯一專為保護雪人自然棲息地而建立的保護區!
不丹還給在這裡被目擊到的雪人取名為「米格伊migoi」,與他們外型相似但體型較小的近親被稱為「米丘姆Michum」。
不丹人相信雪人的存在,自20世紀初以來,一代又一代的探險家和科學家試圖捕捉雪人或證明他們的存在,可惜都無功而返。就算人們找到幾根雪人的頭髮並送去分析,但DNA定序卻無法得出結論。
不丹專家建議遇到雄性雪人時,你就往上跑,因為雄性雪人毛茸茸的,爬山時容易絆倒。如果雪人是雌性,你就往下跑,因為雌性雪人體型較大,胸部下垂,會減慢它的速度。(呃…)
不過,外界信不信不重要,不丹自己決定怎麼做便是。
一條位在不丹和西藏邊境,要穿越11個海拔超過4500公尺山口的健行路線,被不丹命名為「雪人健行路線 Yeti Trail」,據說是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山區探險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