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馬利諾是義大利的國中國,這個微型內陸國位在義大利中部東邊的蒂塔諾山上,沒有鐵路沒有機場可達,只有一條山下通往山上的高速公路。
說是高速公路,其實只是一條雙線道,雖然限速130 公里/小時,然而因為是蜿蜒山路,一般車速都不會超過 100 公里/小時,在雙車道上會車更需要減低車速。
如果是自駕,聖馬利諾靠右側行駛。需要有一年之內有效的國際駕照。
每日山下小城里米尼(Rimini)通往聖馬利諾的“國際巴士”,從7:30am~8:30pm往返只有十班,車程最快要40分鐘。里米尼是最靠近聖馬利諾的義大利小城,從前是聖馬利諾的貿易轉運港。
台灣遠赴義大利的旅遊團,一般不會帶去聖馬利諾,義大利在地旅遊團提供的一日遊行程,則多是從佛羅倫斯走公路來回趕。
奇異的是,里米尼的鐵路只與波隆那相通,反而與佛羅倫斯沒有鐵路相通。當然是有原因的,日後另文再談。
像我這樣不租車不跟團,全靠雙腿和公共交通,前一晚就要住在山下小鎮里米尼,然後一大早搭乘巴士上山。小巴載人數量有限,很容易就坐滿,最好不要十點以後搭車。
特意落腳里米尼一日,除了它是前往聖馬利諾的交通必經要站,這座擁有古羅馬和文藝復興古蹟的藝術之城,也是電影大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出生地。日後另文介紹。
反正想要悠閒一點,自助遊就要掌握好時間和資訊,否則可能會卡在半路上。在里米尼過夜,或在聖馬利諾過夜,都是比較愜意的行程。







你可能會奇怪,為什麼交通這樣不便呢?
話說從前聖馬利諾連接周邊市鎮的交通更差,僅是從山上到里米尼,騎馬需要三個小時,冬天騎騾子或牛則需要五個小時。
1916年,為了運送山上Perticara礦場出產的硫磺到里米尼的港口,聖馬利諾建了第一條鐵路,全長31.5公里。
後來經過不斷延伸,這條窄軌鐵路還能連接義大利的亞德里亞海線Bologna–Ancona鐵路,為山谷沿線16站定居點的居民提供服務。
這條鐵路於二次大戰期間遭到轟炸關閉,基於小鐵路在崎嶇山谷運行危險,而且重建的效益不高,遂於1960 年拆除鐵路,改建公路並由巴士服務取代。
今天接駁巴士行走的公路,就曾是鐵路軌道。兩地原有的火車站,今天也都成了停車場和公車站。
不論是為了保存遺產鐵路,或是為了增加旅遊項目,聖馬利諾市政府目前支持恢復博爾戈馬焦雷(Borgo Maggiore)與聖馬利諾市之間的一小段鐵路。
為什麼是這一段呢?











博爾戈馬焦雷是聖馬利諾第二大市鎮,但說它是聖馬利諾共和國的心臟,一點也不為過。
你就從博爾戈馬焦雷從前被稱為Mercatale(“市場”),可以得知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是舉辦市場和市集的地方(8/24、9/8 是兩個最重要的集市時間),自然在經濟上發揮核心作用。
自古至今,博爾戈馬焦雷不僅是一個商貨集運中心,它也是從前聖馬利諾對外鐵路的倒數第二站。
聖馬利諾鐵路是單軌鐵道,只有在博爾戈馬焦雷車站是雙軌,就是為了貨物倉庫服務。博爾戈馬焦雷和里米尼港口,甚至曾經有直升機航班的營運。
今天聖馬利諾的 8 條公車路線中,有 5 條停靠在博爾戈馬焦雷。聖馬利諾與義大利里米尼的“國際巴士”也會中途停靠這一站。
即使沒有了鐵路,博爾戈馬焦雷仍是聖馬利諾首都的衛星市鎮,也是取代鐵路的纜車系統,從山腰到山頂的起點。
聖馬利諾的纜車系統Funivia di San Marino,又稱聖馬力諾索道,建於 1956 年,三年後正式通行,聖母雕像就是坐纜車送上山城教堂的第一批乘客。
纜車四面透明,從博爾戈馬焦雷到聖馬利諾歷史中心大約 2 分鐘,居高望遠的旅程上,可以眺見 200 多公里的亞得里亞海海岸。
就為圖坐一趟纜車,好在隔日清晨欣賞另一種方式上山的美景,我便選擇在博爾戈馬焦雷夜宿。
住宿這家「赫斯塔里亞達利諾酒店Hostaria Da Lino」,前面是餐館酒吧,後面是旅店,古色古香的房子有百年歷史,在中世紀就是一間旅人驛館。設備都很乾淨完善,員工態度善解人意,難怪網上評價不錯。










我的房間有一面俯瞰小區的大窗,幾步之遙便是教堂,夜晚不聞酒醉喧囂,十分寧靜,開窗四望夜涼如水的星空和燈火闌珊的村舍,一面喝著聖馬利諾自產啤酒,享受了鬆弛身心的一夜。
酒店早餐豐盛,又離纜車2分鐘路程,整個物超所值。住在這家酒店的好處,就是能在大清早,趁著觀光客都還沒上山,便能吃飽喝足、精神奕奕、悠悠哉哉的上山遊覽。
纜車第一班是七點五十分,到聖馬利諾市的站點下車。聖瑪利諾的纜車站不像起點站是一平地,剛好是在斷崖邊上,所以纜車站出來是一廣場,廣場是一處視野遼闊的觀景台。
廣場上還有Bartolomeo Borghesi的塑像,他對義大利的考古文物和錢幣學的貢獻極大,其家世背景曾是聖馬利諾的領主,晚年回到聖馬利諾頤養天年。
大清早上山,只見山城寂寂,高處山嵐流連,小徑通幽處,老屋花木深,行走之際風拂襟裾,心境也不由得淡然忘事。
相信我,此時此刻,才是參觀聖馬利諾山巔必訪景點—三座城堡的最佳時機。不會摩肩擦踵,不用排隊等候,到處都是私家享受。
三座城堡在下一篇詳細介紹,它們也是聖馬利諾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城堡上看到的景觀更宏遠、更療癒。












由於安排在聖馬利諾兩天一夜,我的時間就比較有彈性,除了走覽景點、逛街購物、看博物館,也能品嘗他們不同的美食。
聖馬利諾的國民美食Piada,是一種餡料(火腿、蘑菇、奶酪和其他新鮮食材)薄餅,比起義大利傳統三明治Panini,我覺得piada更輕薄酥脆,反而有點像墨西哥玉米餅 Tortilla,但又比玉米餅鬆軟美味。
聖馬利諾的國菜是Torta Tre Monti ,由多層薄薄的華夫餅和巧克力或榛子奶油粘合在一起,最後覆上巧克力軟糖的蛋糕。它是一款象徵「聖馬利諾三塔」的代表,後面會介紹這處必訪景點。
晚餐吃了他們的Trofie allo scoglio,這是一種義大利海鮮麵,發現大失策,完全不是我在山下里米尼吃到的那樣銷魂,趕緊加點一份薄皮Pizza填飽肚子。幸好點了紅白兩杯聖馬利諾國酒Biancale來品嘗,稍許彌補了遺憾。
我這人喜歡吃零食,在聖馬利諾逛街時買了一點糖果餅乾,發現聖馬利諾自產的小餅乾不甜不硬特別好吃,價錢也不貴,包裝紙盒上印著他們穿著不同制服的警衛,很有意思。回頭買了四盒帶在路上解飢解饞,很快就在旅途中吃完了。










最後補充說明一下,在聖馬利諾與博爾戈馬焦雷東邊,西與義大利邊界交壤的阿夸維瓦(Acquaviva),是該國九個市鎮之一,其名代表當地一個重要的水源。
或許因此,傳說山腳下有一口泉水,馬里努斯曾用泉水為泰坦社區的第一批基督徒施洗。
巴爾達塞羅納懸崖(Baldasserona cliff)也在阿夸維瓦境內,據信是馬里努斯第一次停留的地方。懸崖上有一個大裂縫,被認為是馬里努斯的第一個避難所。因此就意義上來說,這裡算是建國歷史開始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西元885年在阿夸維瓦頒布了聖馬利諾共和國最古老的文獻《費雷特拉諾敕令》。這份文獻扭轉了聖馬利諾獨立建國的命運,下篇文章詳細介紹。
至關緊要的現實上,幾乎所有聖馬利諾酒都是1968年在此地開業的 Cesarini Liquorificio 酒商所生產。
【下篇預告】聖馬利諾世界遺產的「聖馬利諾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