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3 月, 2025

給我一點空間好嗎?保持距離不好嗎?為什麽有些夫妻也會堅持有時候分房,自己呆在自己的房間? Text BJ周

你知道在西方文化裡,人際距離劃分有四個區域嗎?我也是從新冠疫情時,被政府防控要求保持社交距離,才知道有這麽一個“人際距離”名詞。

原來在1963年,文化人類學的研究領域,針對人類對空間的支配使用,以及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方式和影響,創造了人際距離的類別。

以自己為圓心,向外擴張不超過18英寸是“親密距離”,18- 48英寸是“個人距離”,48英寸至12英尺是“社交距離”,大於 12英尺是“公共距離”。

以距離形成空間來說,親密距離和個人距離,屬於個人空間;社交距離也稱商務距離,屬於社會空間;公共距離也稱探詢距離,屬於公共空間。

離我遠一點

簡單說,人際距離就像是一個同心圓,個人空間只保留給最信賴或最親密的人,社會空間是職場人際的友善情境,公共空間則是應對陌生人的安心距離。

你想想,在生人多的地方,是不是會比較緊張?在擠車或排隊時,我們都不喜歡有人貼近,甚至只不過是眼神接觸,都會有被騷擾的不安。

還有,你在滑手機或看報紙時,他人湊過臉來看你在幹什麽,你會不會有被窺探隱私的不快?

我們還常聽到有夫妻或情侶吵架時說:“給我一點空間好嗎?離我遠一點!”

你也許會質疑夫妻或情侶是親密距離的關係,為何還會排斥靠近?

這是因為有時候,親密的人際關係反而忽略了尊重個人空間,造成當事人被侵犯的傷害,而有排拒的表現。

獨處的空間

其實,不論你的個人空間如何允許他人分享,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仍有一個非常隱密的自我空間。 隱匿在這方寸空間的你,才是最真實原始的你。

這個真實的你,遇到外界的沖擊,會在內心千迴百轉,甚至產生黑暗的念頭。但是表面上,我們往往必須保持堅強冷靜,因為爆發情緒不一定是好的解決方法。

在這樣的時候,你也需要實質上屬於你自己的一個房間。可以讓你避開人群,在安靜安全的地方好好沈澱負面情緒。

生為女人,在十八世紀之前,基本談不上有任何權利,不論是在東方或西方的觀念裡,女人不能按她自己的意志生活,而只能畏懼男人,服從和臣屬於男人。

等到女權主義擡頭,女人開始尋找自我存在的意義。英國女作家Virginia Woolf(1882-1941)提倡“一個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意味那是女性得以做自己的第一步。

擁有自己的房間,容易嗎?除非你是含著金湯匙出生……

我是在上大學之後,才搬到外面租房生活,雖然只是一間很小的雅房,還要跟其他室友共用浴室,但是關起門來,那個操之在我的天地,不僅代表一個成年的賦權,也象徵我將踏進社會的 獨立。

後來當我經濟自主,不管住處如何變遷,我都習慣保有一個自己的房間。恰如不論親疏遠近的關係,我的內心都存在一個獨守的角落。

李叔同想法

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做什麽像什麽”的完人,他的俗名叫李叔同,出家後人稱弘一法師。

李叔同多才多藝,擅長書法、國畫、金石藝術、詩詞,還將西方的油畫、鋼琴、話劇引進中國。就連他出家後為漢傳佛教所做的貢獻,也被推崇為“中興南山律宗第11代世祖”。

但是最令我驚訝的是,他什麽都有了之後,39歲時全部拋下,包括家庭。他的妻子在寺廟外聲嘶力竭地哭泣,他告訴妻子:人生就是不斷的告別,我們只是提前了幾個剎那……

不知情的人看在眼裏,認為李叔同冷酷無情。我聯想起釋迦牟尼原是享盡世間榮華富貴的王子,後來他卻寧可出家修行,他的父母、妻子苦苦哀求也不能挽回。

從前我不明白,為什麽有人能輕易擁有他人無法得到的一切,竟也能輕易棄之如敝屣。我就沒辦法對至親的眼淚鐵石心腸。

隨著年歲增長,在人世歷練多了,漸漸明白了李叔同的心境 —— 為了擺脫諸多欲望的牽累,惟有斷然離捨,才能回歸本來無一物的明鏡自性。

不是嗎?我們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因為跟他人的關係受到影響所致。糾纏越多,轇轕越深,我們的念頭和心情就越不平靜,自然就越不快樂。

既然生活在社會團體裡,不能避免應對各種人際關係,但又不想受到傷害,那就與人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不好嗎?

★原文刊登品雜誌(新加坡&馬來西亞版)2023年12月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