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冰島,卻擁有奇特的地貌和極光的吸引力,使之成為國人出境旅遊的熱門目的地之一。
可是近來冰島西南端的雷克雅內斯半島(Reykjanes),正面臨火山爆發的威脅,當地除了宣布緊急狀態外,還撤離了將近4千居民,就連半島上最熱門的「藍湖溫泉」,也不得不關閉並疏散遊客。
首先要提醒讀者,雷克雅內斯半島是冰島名列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世界地質公園」。
此外,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就在這個半島的東北方,冰島兩大機場也在半島北方,雷克雅内斯半島可以說是冰島的中樞。
你會不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冰島中樞與危險的距離相近呢?
眾所周知,冰島是火山島,共有130座火山,其中33座是活火山,平均3~4年就會有一次火山爆發,居民應該已經習以為常,何以這次如此嚴陣以待?
我們先來看看,造成這次火山爆發的源頭又是→法格拉達爾火山(Fagradalsfjall Volcano)!
上方是關於法格拉達爾火山的視頻。
位在雷克雅內斯半島南端的法格拉達爾火山,本來已經休眠了八百多年,2019年竟然“甦醒”過來,接著爆發一連串大小地質活動,新的岩漿也不斷地從火山口流出。
各位知道嗎?法格拉達爾火山是一個可以近距離觀察火山活動的”隱藏版景點“,冰島觀光業也提供了一個火山探險行程,可以由專業人員帶領徒步去看,也可以坐直升機從高空俯瞰。
這次的火山危機,科學家們發現雷克雅內斯半島的地下,有一條15公里長的岩漿隧道,連接火山和海岸,岩漿不停在流動,也距離地表不到800公尺了。
法格拉達爾火山連續三年的不尋常爆發,讓科學家們認為不但是長達數千年火山活動週期的一部分,還可能導致持續500年的火山爆發。
也就是說,冰島將要進入一個火山活動的新時代。



距離火山12公里的格林達維克(Grindavik)小鎮,部分地面已經上升了約三英尺,也有些地面陷落,許多房屋受損,路上裂縫狂冒有毒氣體,景象觸目驚心。
我去過小鎮的港口,在一間由兩位漁夫兄弟開設的碼頭咖啡館(Bryggjan Cafe)歇腳,喝了一碗他們的招牌龍蝦湯,配兩片新鮮出爐的麵包,算是品嘗當地美名小食。
雖然龍蝦湯可以免費再續,但是你若嘗過寒冷地區的祛寒湯頭,你就應該知道是怎樣濃稠味重,加上麵包墊底,我還要在胃裡留點空間喝咖啡,所以貨真價實的一碗足矣。
沒想到如今整個小鎮居民都要撤離,不知這家咖啡館命運會如何?











如果冰島火山爆發,還有一個後果讓人不得不擔憂。
2010年冰島南部海岸的埃亞菲亞德拉冰蓋噴發,火山灰噴出九千多公尺高。火山灰的飄向迫使鄰近歐洲大部分領空關閉了一週的時間,也造成歐洲航班大亂。
再看冰島西南海域在1963年11月14日海底火山噴發,岩漿到達海面後憑空出現一座全新的島嶼Surtsey Island。(2023年10月底的日本硫磺島附近,也因海底火山爆發意外多出一座小島)
如果讀者心細,就會注意到這些火山爆發都在冰島西南部!
我在從前寫過一篇《冰島奇觀》,文中介紹了參觀冰島地熱發電廠,其中一座「雷克雅內斯發電廠」,是世界上唯一位於大洋中脊的高溫海水補給地熱系統。
「雷克雅內斯發電廠」就是在雷克雅內斯半島上。而半島的海平面下方,橫貫的就是大西洋中脊!


所謂「大西洋中脊」,是一座橫跨大西洋與北冰洋的海底山脈,它是由大量岩漿從地幔上升,令裂縫兩邊的地殼膨脹所形成的山脈。
換句話說,「大西洋中脊」是火山結構系列,也是火山活動的集中區,而雷克雅内斯半島就是中洋脊露出海面的一部分。
半島上的火山密集,還有熱點區(異常高的岩漿活動區),因此冰島現在有六座地熱發電廠,四座就在雷克雅内斯半島上!
而且,這四座地熱發電廠當中,有世界第二大(冰島第一大)以及世界鑽井最深的地熱發電廠。
你要知道,冰島是靠低碳能源賦予全國99.99%的用電需求,雖然水力發電佔了71.27%,但主要是供給高耗能冶金工業使用,而一般民生用電都是仰賴地熱發電。
冰島總人口數不到40萬,其中三分之二聚集在首都和周圍,也就是在雷克雅內斯半島上。
看到這裡,你明白了雷克雅內斯半島何以是中樞,又何以與危險相近嗎?





雷克雅内斯半島,既是火山地質運動活躍地區,熔岩原便是半島上最具標誌性的地貌。
「熔岩原」顧名思義,是指火山噴發出來的熔化岩石(即岩漿),冷卻後形成的原野。在這裡的岩石紋理呈現斑狀組織或是等粒狀組織。
熔岩原通常是比較黯淡,多呈現灰色或暗灰色的地質觀感。因此,凡是由火山噴發形成的熔岩海灘,都是黑色的。
許多遊客第一次見到黑沙灘都很驚奇,其實高雄旗津沙灘也算一種黑沙灘,只是沒有冰島的黑沙灘那麼漆黑,而且冰島的黑沙灘特別多,就是這個原因。
我會特意前往,是因為雷克雅内斯半島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大西洋中脊將北美和歐亞板塊分開,冰島是地球上極少可以在海平面以上看到這個分隔界線的地方!
一般認知地球有七大板塊,分別是: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以及南極板塊。主要板塊之下可再細分為較小的次要板塊。

★台灣就是位在歐亞板塊(主要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次要板塊)的聚合邊界。
冰島則是在兩大主要板塊的交界處。而且是在主要板塊當中,最大的兩個板塊(北美和歐亞)交會處。
因此在冰島的雷克雅内斯半島,是板塊邊界由海進入陸地的地方,也出現兩大板塊在不斷分流的作用下,形成線性裂谷的明確證據。
這條代表分界線的裂谷底部,主要成分是沙子,想就近觀察可以下去走走,沒有危險。裂谷周圍是典型的熔岩區,最年輕的熔岩原是1240年形成的。
今天在兩大板塊交會處,冰島設置了一座15公尺長的「大陸橋」(Bridge between Continents),就是橫跨這條裂谷的人行橋。
大陸橋最初以著名冰島探險家萊夫·艾瑞克森(Leif Erikson)的名字命名。根據記載,他是1000多年前第一個踏足北美的歐洲人。這座橋也是連結歐洲和北美、新世界和舊世界之間的象徵。
站在大陸橋上,是觀察板塊構造運作的絕佳地點,橋中間有一塊牌子寫著「Midlina」(中線的意思),你可以一腳踏在歐洲、一腳踏在北美洲打卡,也可以一秒從歐洲步行到北美!
好玩吧?如此奇妙的地質景觀,完全不收門票哦。
不過,現場可能沒有刺激的感受,只能用意識和想像,去體驗追隨眾神腳步的況味。















雷克雅内斯半島上的西南靠海一側,有一瓦拉胡庫爾 (Valahnúkur) 懸崖,它是在一次火山噴發中形成的,由於石層中有凝灰岩層、枕狀熔岩和角礫岩,顯示了不同階段的噴發證據。
在瓦拉胡庫爾的懸崖上,可以看到由美國藝術家 Todd McGrain 創作的雕塑 Geirfuglinn(大海雀)。
這是一種不會飛的鳥類,因其外表和企鵝相似,故而有時又被稱作企鳥,曾廣泛存在於大西洋周邊的各個島嶼上。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而在18世紀中葉滅絕。
由青銅製成的一隻大海雀雕塑,面向大海,望向埃爾迪島的方向,根據紀錄顯示最後一對大海雀就是在那裡被殺死的。該作品旨在引起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也是對滅絕物種的紀念。
在瓦拉胡庫爾懸崖上,還能看見冰島最古老的燈塔Reykjanesvíti,它始建於1878年,但僅僅八年後,就在一場大地震中遭到損壞,無法修復,因此目前的建築不對外開放參觀。













冰島的海岸線有5000公里長,現在大約有104座燈塔守護著海岸線。
這麼長的海岸線,你能想到冰島周圍自古至今的沈船多達上千艘嗎?
就在雷克雅内斯半島上的南端,也就是前面說過已經撤離居民的格林達維克小鎮東南方,有一個海岬被稱為霍普斯內斯(Hópsnes)半島,也有一座燈塔。
霍普斯內斯的海灘有10艘沈船遺跡,不難得知這裡的水域危險程度,幾乎所有沈船旁邊都有一個告示板,說明沈船的資訊。
20世紀初,霍普斯內斯是個繁榮的漁村,可是捕撈作業於1939年轉移到了其他地點,今天只能看到許多廢棄的房屋遺址。
霍普斯內斯半島是大約 2800 年前一排火山口噴發而形成的。熔岩流向大海,形成了一個長2公里、寬1公里的沙嘴,所以海灘也是黑色的。
讀者日後有機會去冰島旅行,如果格林達維克小鎮還在的話,以上這些附近的景點,可以安排一併去參觀。
至於雷克雅内斯半島上的「甘納威爾Gunnuhver」,擁有冰島最大的溫泉和泥漿池,也是一個蒸汽噴口高度活躍的地熱區。我已經在《冰島奇觀》一文中介紹過了,請讀者自行搜尋點閱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