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11 月, 2023

2008年去了柬埔寨(舊名高棉),主要是為了一訪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的吳哥窟(Angkor Wat)。今天翻出舊照片來整理,這處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宗教中心,獨特景象仍然讓人沉浸其中。

比起當年資訊所知,今天釐清了占地面積162.6公頃的吳哥窟,是小吳哥城內的主要神廟建築群,屬於大吳哥城南的一座小型聖城。

大吳哥城是柬埔寨吳哥王朝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的帝國首都,建於十二世紀末。吳哥王朝鼎盛時期,吳哥城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擁有50至100萬人口。

吳哥在高棉語中意思是「首都」,語出梵語的「城」(nagara)。該城的正式名稱是耶輸陀羅補羅,意爲「榮光之城」。至於吳哥窟原名Vrah Vishnulok,意思是「毗濕奴的神殿」,中文名稱翻譯自高棉華人的粵語發音ng-go-gwat。

稍懂宗教皮毛的人都知道,毗濕奴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印度教又是承襲了婆羅門教(或稱吠陀教

婆羅門教起源於恆河流域的原始信仰,興盛了一千年之久。在中世紀後,婆羅門教融合一些民間信仰成為印度教。

毘濕奴在信仰中的形象,有著深藍皮膚和四隻手臂,騎著神鳥或坐在蓮花上,有時橫躺在多頭巨蛇(阿難陀龍王)身上。他是眾生的保護神,且常化身成各種形象拯救危難的世界,因此有時國王也被認為是其化身。

濕婆有「毀滅」與「再生」的含義,是印度人最為敬畏的神之一,此外他還是生殖之神、苦行之神、舞蹈之神、治癒之神,以及妖魔鬼怪的統帥。他的形象是一面三眼四臂,坐騎是一頭大白牛。

順便介紹一下第三位神祉梵天,他是印度哲學的宇宙最高原理“梵”(Brahman),被神格化之後呈現出來的神明,由於他代表宇宙的抽象存在,在印度影響力較小,反而以四面佛的形象受到東南亞華人膜拜。

為什麼介紹這些呢?因為吳哥窟一整個就是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建成的神廟建築群,所有的雕刻細節都是根據教義中的人物故事,以及臆想的國境景象去發揮呈現。

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吳哥窟的整體設計,無論是從造型、佈局、比例、線條來看,都是人類建築的傑作,足以讓柬埔寨在世界上引以為傲。

因此,吳哥窟被認為是柬埔寨和高棉民族的重要象徵,從1863年開始,吳哥窟被描繪在柬埔寨國旗上,以及柬埔寨的紙鈔錢幣上。

柬埔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在中國【梁書】等史籍上被記載為有一扶南國,存在時間大約是1世紀至6世紀期間,其統治中心在湄公河三角洲一帶。

然而柬埔寨文獻沒有扶南之名,可能是溝通上產生的差別,當時柬埔寨還沒有統一的帝國,只有散聚各地的部落,在湄公河三角洲的大聚落首領叫「山帝」,「帝」即高棉語「Kurung」,「山」即高棉語「bnam」,這兩個字的高棉發音都接近華語發音的扶南。

由於沒有早期歷史的明文記載,今日學者對柬埔寨的瞭解,很大一部份要依靠漢文文獻。而相關記載,來自東吳使節確實走訪扶南的奏報,所以有一定的可信度。

雖然中國文獻聲稱扶南是柬埔寨的政權,但現代學者猜測扶南只是個曼荼羅體系(Mandala)之下鬆散的城邦聯盟。只有從文化遺址挖掘出的文物,證實早在公元前4世紀的時候,湄公河三角洲就有廣闊的人類定居點,後來成為一個強大的貿易國家。

而所謂曼荼羅體系,曼荼羅一詞在梵語中是「中圍」的意思,也就是以印度為中心而分佈於中南半島的各種早期政權形式。比較知名的曼荼羅體系有蒲甘王國、阿瑜陀耶王國、占婆、高棉帝國、三佛齊、滿者伯夷,等等。

另有一種說法是,前殖民時期的東南亞存在一個本土的尼加拉(Negara)體系,它與曼陀羅體系不同之處是,古代東南亞雖然受印度文化的影響,但並未被完全印度化。尼加拉的核心思想是印度文化與本地泛靈文化結合後所形成的本土文化。

★景點》大吳哥城佔地9 平方公里,城牆高8公尺,四邊各為三公里的正方形王城,周圍有寬一百公尺的護城河,東西南北各開一城門,另在東門北側再開一個城門。

各城門是塔的造型,東西南北四面雕有國王、觀音菩薩、帝國守護者和某種組合。目前遊客都由保存較完整的南門進出。大吳哥城的城門現因古蹟保護之故,禁止遊覽車行駛通過。

每座城門前的護城河上,都有一條通往城門的堤道,兩邊有「攪動乳海」的神話故事,左側有二十七尊天神,右側的二十七個阿修羅,他們都拿著一隻龍以拔河的姿態呈現,代表善惡的拉扯,也可能代表從人類世界到眾神世界的過渡或守護。

★景點》吳哥城城門在時間與戰爭的摧毀下,如今僅剩城門上微笑的石雕面像勉強辨認,那是以國王闍耶跋摩七世面容為藍本的石雕,門前原有以象鼻握住蓮花的三頭石雕象,如今也只遺留殘牆斷柱。

每座城門通道都可直往城中心,城市的中心是國家寺廟巴戎寺,其他主要遺址聚集在勝利廣場周圍,包括空中宮殿、巴普昂寺、群象台、癞王台等。

當時的國王、貴族、官員、將領、高僧法師住在城內,一般百姓只能居住於城外範圍。

我個人研究了一點柬埔寨的開國神話,確信早期有印度婆羅門教徒及隨從,到達湄公河三角洲的土著定居點,與當地女首領結合生子,創立了扶南國政權。

依照柬埔寨自己說法,柬埔寨古名源自古代高棉的坎布賈(Kambujadesa)王國。坎布賈王國可能就是中國史籍記載的扶南國,坎布賈就是跟土著女酋長結婚的印度婆羅門教徒。

有說柬埔寨最早的居民,是來自澳大利亞的土著,後來又被爪哇來的美拉尼西亞人及印度尼西亞人所取代。也有說他們與傣族人有相似的來源。

是否真是如此?我只確定高棉王室留著印度人血統,高棉上層社會多使用印度梵語和巴利語,高棉文字是在梵文和巴利文的基礎上,結合高棉族語言創造出來的。

高棉語言和文字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古高棉語文階段(公元7~12世紀)、中世紀高棉語文階段(公元12~17世紀)、現代高棉語文階段(17世紀以後)。

★景點》巴戎寺(Bayon Temple)也被譯為巴揚寺,是闍耶跋摩七世為自己所建,意為「美麗的塔」,是吳哥古蹟裡唯一一座大乘佛教寺院,也是高棉帝國最後一座國家寺院。

闍耶跋摩七世與先王不同的是,他篤信佛教而非婆羅門教,為了紀念 1181 年打敗來犯的占婆人,他擴建了原本只是一座小廟的巴戎寺 ,成為具備聖殿、藏經閣、修道壇等規模的皇家寺廟,並在寺廟廊壁上雕刻了這場戰功,銘記著永誌不忘的戰役。

巴戎寺採用佛教教義的須彌山(世界的中心)為概念而起造。中央拔尖、磊磊環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須彌山;四面城牆象徵喜馬拉雅山;城牆與第二層建築之間的環溝空地,代表大海。

巴戎寺的宗教意像以佛教為主,與吳哥窟早期婆羅門寺廟的古典風格相比,顯得華麗而迷人。

★景點》巴戎寺建築形式之複雜與象徵意義之強烈,表現了吳哥經歷信仰變革的形式。位居中心的四面佛塔群,原有 49 座,加上 5 座亦是四面佛塔式城門,代表當時鼎盛吳哥王朝所統轄的 54 個省份。巴戎寺正面面向的代表勝利繁榮的東方,外部被長寬各為 156 及 141 公尺的迴廊包圍,迴廊牆面有浮雕裝飾,以東側南段及南側東段較為精緻。

巴戎寺最馳名的是每座佛塔上,以闍耶跋摩七世的形象所雕刻的「微笑四面佛像」,又稱為「高棉的微笑」,佛像神秘的微笑成為柬埔寨著名的地標建築。

巴戎寺的浮雕共有一千兩百公尺長,生動地刻畫了一萬一千個人物,描刻吳哥王朝歷史以及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景。由巴戎寺東門順時針刻劃的浮雕內容依序是:出征占婆、高棉族與占婆族在洞裡薩湖水戰、水上生活、吳哥戰勝占婆的戰爭、高棉族百姓的日常生活、軍隊、內戰、大魚吞羊、勝利遊行、馬戲團及占婆人洗劫吳哥。

巴戎寺的壁畫,為後代研究吳哥王朝的學者,提供一個相當可貴的歷史線索,巴戎寺迴廊有關描寫當時的市場、打獵景況的浮雕,也是得以了解庶民的生活的寶貴資料。

★景點》巴戎寺的建築材料全是沙岩,據說原先是兩層建築物,用來拜祭濕婆,所以在第二層內牆上的浮雕,仍是有關印度教的神話。後來改為大乘佛寺,就加建了第三層的建築。

從每一個角度觀看巴戎寺的浮雕,在宏偉之中顯現均衡與和諧。高棉的藝匠雕刻有幾個特點,其中包括了在一個畫面之中,常常有好幾條相關的故事線在同時進行。

從巴戎寺的東門走入,步上台階往前行,就是壁畫迴廊。牆面浮雕分為高、中、下三大條橫層,分別描繪王室、將領、平民生活,以高度代表社會位階。穿過迴廊入內即到達中央主殿區域,然而途中卻有許多迂迂迴迴、上上下下的通道。這裡的浮雕分為內側和外側兩個迴廊,外側是紀錄當年吳哥戰勝占婆的戰爭,以及當時的民生百態。內側則是一些佛教故事。

繼承扶南國的是真臘國。

真臘原是扶南的附屬國,曾在616年或617年向中國派遣使者,可在經濟文化上仍然受到印度南部王朝的影響,繼承了其碑銘系統。

碑銘,也是一種記錄歷史的方式,梵文碑文都採用詩歌的形式,高棉文碑文則用散文的形式。

在柬埔寨發現最早的、有年份可考的高棉語碑文刻於公元609年(另一說是611年),立於吳哥西南約20公里已然荒廢的亞揚寺(Ak Yom),內容記錄寺廟建造的過程、規定奴隸的職責、制定征税制度、詛咒企圖破壞寺廟的人等等。 

這也說明了真蠟國時期,柬埔寨文明有了成熟基礎,接下來大放異彩是不以為奇的事實。

取代真蠟國的是高棉帝國,又稱吳哥王朝,即是今日柬埔寨的前身。

高棉帝國的創立者是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此人有一段王子復仇記的故事。

原來真蠟國在8世紀末葉,被爪哇夏連特拉王朝征服,當時是王子的闍耶跋摩被當成俘虜帶到爪哇,後來作為夏連特拉王朝的封臣回國即位。

大約801年~802年,闍耶跋摩二世自稱輪轉王(Cakravartin,印度神話中的統一四海的偉大君主),宣布真臘獨立,從此擺脫爪哇統治。

闍耶跋摩二世的統治時間,大概從公元 802 年到公元 835 年,高棉帝國國教自此訂為婆羅門教濕婆派,也制定了宮廷主要的宗教儀式,這跟他曾在爪哇追隨過擔任皇家首席祭司的上師有關。

闍耶跋摩二世不但奠定吳哥王朝基礎,其「神王合一」的政教革新也給後代國王立下先例。

闍耶跋摩二世數次遷移首都,最後將首都定在洞里薩湖的吳哥地區。

根據新的考古發現,吳哥窟的原始模板,也是吳哥窟的發源地,位於暹粒東北部被稱為金邊庫倫Kulen(荔枝山)的叢林裡,這座失落的城市 Mahendraparvata 似乎也曾是闍耶跋摩二世的首都,驚人之處在於建造了一系列錯綜複雜的供水系統, 以及精心布置的規劃痕跡。

關於闍耶跋摩二世的碑文,被發現在巴普昂寺(Sdok Kak Thom temple),上面詳細列明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之前所有高棉國王排序的碑文,成為了解高棉吳哥王朝先前的歷史根據。

巴普昂寺由11世紀中葉的高棉國王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建造,是獻給濕婆神的國寺。這位國王靠發動戰爭弒殺叔叔奪取王位,他跟越南交戰數次,所以他在位時是吳哥王朝疆域最廣的時代。

巴普昂寺有明顯的雕塑特色,因此藝術史上稱之為巴普昂風格 (Baphuon style),特別著稱的是林伽 (Linga)的神像雕刻,迴廊上的敘事浮雕以及瞿布羅 (gopura) 的細部雕飾聞名。

可惜巴普昂寺於2011年4月修復完成才正式開放,我2008年去的時候無緣目睹,只好先從網路取張照片來看,待下回去吳哥窟時再補拍。

蘇利耶跋摩二世最大的成就是修建吳哥窟。據信他是受到印度南部一個泰米爾的朱羅王朝(Chola dynasty)所影響。朱羅王朝與宋朝的關係良好,《諸蕃志》中稱之為「注輦國」。

朱羅王朝是印度史上最偉大的海洋統治帝國,可以追溯他們的存在時間自公元前 300 年至公元 1279 年,起源可能更早,以九世紀中葉開始聞名。

朱羅王朝的國王是狂熱建築者,他們不僅將王國中的寺廟作為禮拜場所,也作為經濟活動的中心。他們在藝術、宗教、音樂、文學上的造詣,達到了泰米爾國家的卓越新高度。

尤其以雄偉的寺廟和青銅雕塑的紀念性建築,達到了印度前所未有的精細程度。比如他們開創失蠟工藝打造印度教神靈的雕塑,直到今天仍被沿用。

朱羅王朝的藝術學派傳播到東南亞,影響了東南亞的建築和藝術。印尼的普蘭巴南寺廟建築群,就跟吳哥窟的寺廟建築群一樣,都有擷取了朱羅王朝建造濕婆廟形制的影子。

★景點》群象台 (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在巴戎寺北面,有說是皇家御用的看台,有說是國王挑選座騎的地方,其實是皇宮房舍的奠基,因為皇宮房舍多為木造,未能保存下來。名稱源自於其沿着台基壁上的大象雕刻。

以上推論,根據元代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宫室﹕國宫及官舎府第皆面東。國宫在金塔、金橋之北,近門,周圍可五六里。其正室之瓦以鉛為之,餘皆土瓦。黄色橋柱甚巨,皆雕畫佛形。屋頭壯觀,修廊複道,突兀參差,稍有規模。其莅事處有金欞,左右方柱上有鏡,約有四五十面,列放於窗之旁。其下為象形。』

而且高棉半年為雨季,猜測因為雨量甚巨,所以築屋必須將地墊高,而奠基通常以用石為佳,所以保存了下來。至於原來的國宫及官舎府第,1431年暹羅佔領吳哥後,大肆毀壞吳哥的城市建設,導致原來建築蕩然無存,空留石造的房基供後人憑弔。

鬥象台是蘇耶跋摩一世的傑作,長300米,為南北布局,有五條向外延伸的階梯,包含主要平台及兩個附屬之平台。南面之梯級兩旁飾有3頭之象,正在用象鼻集合蓮花,再往前之 3 米高連續牆身,刻有打獵之大象。中間之梯級,則以神鳥和獅子作為裝飾。

★景點》癞王台(或麻風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位於皇家廣場的西北角。它是在闍耶跋摩七世以巴戎寺風格建造的,實際功能是當時國王的火葬場。

根據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國主仍有塔葬埋,但不知葬身與葬骨耳。』說明了國王死後,可能是用土葬或火葬。而考據當時習俗,高棉國王死後是先行火葬,火葬後再將骨灰和骨頭置於宗廟中。

癩王台長達 300 米,包含主要平台及兩個附屬之平台。基座的外圍被高6公尺的石牆包圍,牆上有多達6到7層的橫列神像,主題多是神祗及幽冥世界的故事。

西南角有一寬僅2公尺的曲折小道,隱蔽壁雕的內容是Nagas,Nagas是多頭蛇,屬於幽冥世界的神祗,Nagas的雕刻造型精美,具極高藝術價值。

東北角的平台上有一座雕像被稱為“麻風國王”,因為它的變色和長在上面的苔蘚讓人想起一個痲瘋病患者,也因為它符合柬埔寨傳說中的一位患有麻風病的吳哥國王耶索瓦曼一世。但是,刻在原始雕像底部的名字是Dharmaraja(印度教的死神閻摩之名)。

★景點》塔布蘢寺(Ta Prohm)又譯「塔普倫寺」,位於吳哥城東約一公里處,是12世紀的大乘佛教寺廟,具有廟宇和精舍雙重功能的神殿。

塔布蘢寺興建於1186年,為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其母興建,又稱『母廟』,採巴揚式建築風格,神殿內則是供奉「智慧女神」,傳說是依據闍耶跋摩七世的母親形象而塑造雕刻

19世紀被法國人發現時,神殿被當地人稱之為卡波克(Kapok)又稱吉貝的大樹所盤據,因此放棄修復,保留了原貌。大自然結合古文明的奇觀,因為2001年電影《古墓奇兵》(Lara Croft: Tomb Raider)在此取景拍攝而聲名大噪。

塔布蘢寺入口處,聳立一尊高大的四面佛,進了城門,感覺是像走進一片密林之中。由東門走進來,會經過一道長長迴廊,長廊頂端有成列飛天仙女的浮雕,透露出飄逸浪漫氣息,所以有「舞者長廊」的美譽。

寺內有一個極為特殊的建物叫「回音塔」,最初是特別為國王設立的建言室。特殊的椎狀建築設計使兩旁迴音大,中間迴音小。如果站在塔裡背靠在牆上仰望天空,用力拍胸脯會產生宏亮的回音。

回音塔

★景點》女王宮 (Banteay Srei) ,又譯為班黛斯蕾、女皇宮,位於吳哥城東北約21公里荔枝山(Phnom Dei)旁,是座面向東方有內外三層圍牆的神殿,因所用的紅色石英砂岩質地堅硬不易風化,當年藝術家創作的細緻玲瓏的浮雕仍是保存的鮮明亮麗,是吳哥皇城裡雕刻最精采的建築。

這座印度教寺廟,供奉著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濕婆神,規模雖小卻以精緻細膩、巧奪天工的雕功,使得女皇宮獲得「吳哥藝術之珠寶」的美譽。

女王宮建於 967 年左右,跟大部分吳哥寺廟不同的是,它的興建者是一位婆羅門,這位功高的印度教祭司,傳說是闍耶跋摩五世的老師。因為怕冒犯到國王,因此女王宮的尺寸明顯比其他吳哥寺廟來得小,入口大門僅僅只有 150 公分,出入皆須彎著身體而行。

由於宮殿建築充滿女性之美,非常高貴晶瑩秀麗,人們以為是女皇住的,故稱之為女王宮,其實吳哥並未有過女皇帝。

女皇宮的精華之處在於裝飾豪華的藏書室和三座中央塔,有數不盡的神和女神像,以及美麗的金銀絲淺浮雕。寺中精細雕刻,原是堅硬的石塊,創作者竟能如雕刻木頭般琢鑿出層次分明、線條柔纖的精細作品,不論門楣、石壁或窗櫺,都刻鏤得一絲不茍,巧奪天工而妙不可言。

門楣、樑柱及牆面的裝飾上,運用最為廣泛的雕飾是阿帕莎拉女神與提娃妲女神像,容貌秀麗氣質嫻雅,許多舞姿以圓滑彎曲的手勢,配合隨著纖細的腰身柔和的擺動,在紅色砂岩的襯托下,更顯得褶褶生輝,為此廟添上迷人光彩。

回頭來講高棉的蘇利耶跋摩二世,由於他是靠非正統方式自立為王,為了鞏固威望,便大興土木建造七百多座規模更為宏大的廟宇,作為獻給信奉大神毘濕奴國廟,同時作為他自己將來使用的太廟。

建造吳哥窟的時間大約用了30年,蘇利耶跋摩二世死後埋在裡面,所以吳哥窟也算是皇陵。被《真臘風土記》稱之為「魯班墓」。

事實上,吳哥窟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廟宇,同時也讓人想起據說發源於12世紀法國的哥德式建築。

哥德這個名稱原本有貶意,哥德人是一個所謂的野蠻部落,在羅馬帝國沒落和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之間(大約從五世紀到八世紀),在歐洲各個地區擴張掌權。

哥德人並非以在建築方面的偉大成就而聞名。冠上哥德這個名稱,寓意建築師在以傳統羅馬式建築的風格基礎上,大膽翻新創作出複雜的樣貌。由於哥特式建築風格最基本的元素是尖拱,這很可能是從當時在西班牙看到的伊斯蘭建築中借來的靈感。

早期的伊斯蘭教建築,直接採用了波斯帝國(公元前553年~公元前330年)的建築傳統和方法。波斯帝國全盛時期的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亞細亞、歐洲的馬其頓、希臘半島、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門。

印度史前大部分建築被公認為是圍繞著印度河谷以及平原建造的,也就是現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該地居民與美索不達米亞人以及南阿拉伯人等異國定居者進行貿易交流,也讓古代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文化汲取了其他區域的特點。

如此考證下來,吳哥窟和西方哥德式建築有相似處,也就合理了。

景點》吳哥窟由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於1113年至1150年間建造,是一座獻給毗濕奴神的須彌山寺,也是當時的國寺。建築佔地廣闊,宏偉壯麗,牆面雕刻生動自然,為高棉古典藝術代表作,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建築。

吳哥窟裡的建築群,簡單說,分為立體廟山的多層方壇和平地迴廊。廟山由三層長方形迴廊環繞的平台組成,層層高疊,廟山頂部矗立的寶塔象徵須彌山的山峰,三道迴廊象徵須彌山所在地的土、水、風,廟山周邊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吳哥窟寺坐東朝西,金字塔式的寺廟在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佈局相似。

五塔之間以遊廊連接,每座塔內設神龕。主塔的神龕,最初四通,中供毗濕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後,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圍攏。

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迴廊是吳哥窟另一個突出的建築藝術特色,由三個元素組成,內側的牆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雙重屋簷的廊頂。平地迴廊的牆面浮雕,刻畫著神話故事與蘇耶跋摩二世個人的皇室生活。

迴廊首先出現於空中宮殿的頂層台基,而在吳哥窟發展到顛峰,三層台基各有回廊,如同樂曲旋律的重複,步步高,步步增強,最終歸結到主體中心寶塔。吳哥窟的上圓下方的密簷石塔,上層實心,疊澀拱頂,下層和長廊有機地結合成為塔門,圓形寶塔的輪廓,呈抛物線形,圍著八九層美觀的蓮花簷。

南塔門之下供奉一尊毗濕奴雕像。蘇耶跋摩二世在位時,這尊毗濕奴像原本是供奉在吳哥寺頂層神庵內,在吳哥寺改宗佛教後,由頂層神庵請來此地守護。畫廊內側(東側)是石壁,間以葫蘆欞窗。畫廊壁朝西的一面飾以舞女浮雕;畫廊壁朝東的一面,裝飾著跳舞或騎獸武士和飛天女神。

簡要說,吳哥窟建築群表達的是— 信仰神話裡的世界中心。在人間則是—統治者的權力中心。

而且,根據考古學家們根據吳哥廟宇中發現的銘文、石棺和吳哥窟的正門朝西坐向等方面,以及神像無非是帝王太子和皇親國戚們死後化身,論證寺城吳哥窟也是一座供死去的先王居住的圍城。

元朝航海家汪大淵在在1330年-1339年間曾遊歷吳哥,他稱吳哥窟為「桑香佛舍」,表明在十四世紀中葉,吳哥窟已經從印度教寺轉變為佛寺。

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吳哥逐漸喪失了柬埔寨地理和行政中心的地位,統治中心向南方轉移。

一些學者認為吳哥的衰落是因為一場大災難造成,也有認為與中國同東南亞國家的海上貿易迅速擴張有關,更有認為泰國入侵導致高棉進入了所謂的「黑暗時代」,總之吳哥窟就荒廢了,樹木和雜草也逐漸復蓋了漫無人煙的吳哥地區。

但即便吳哥窟荒廢了,仍是佛教聖地,仍有柬埔寨和日本僧人在此潛居修行,傳說在這裡修煉的教徒,最有可能成就佛身。

隱藏在莽林荒原裡的吳哥遺跡,直到19世紀被歐洲人鍥而不捨的追尋考察與報導,並開始進行修復工作,吳哥窟才又現身世人眼前,中間因為七十年代赤柬當政而停頓,修復工作於1990年代重新展開。

今天清理出來的吳哥窟和王朝舊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誰也不知道在森林和綠色的藤蔓群裡還有多少吳哥遺址的存在。然而僅僅曝光的部分,就足以讓世人驚訝何等壯觀。尤其對比柬埔寨今天的經濟現況,在全球排名歸屬後段班,很難想像柬埔寨曾經有過不可一世的輝煌歲月。

1992年,吳哥古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