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4 月, 2024

出了蘇黎世中央車站,看到埃舍爾(Alfred Escher)的銅像仍然豎立在廣場上,凝視著世界上最富有的街道之一班霍夫大街(Bahnhofstrasse),我再度來到瑞士便有了熟悉感。

蘇黎世是瑞士鐵路、公路和空中交通的樞紐,即是這位「鐵路之父」埃舍爾的功勞。但是許多遊客只把蘇黎世當成中轉站,錯過這座城市的意義,不免可惜了。

眾所周知,蘇黎世是瑞士最大城市,也曾短暫是瑞士首都,雖是一座山城,因為有蘇黎世湖(Zürichsee) 與利馬特河(Limmat)交匯,自古就是軍事關卡和稅卡重地,蘇黎世被選為2022年生活成本最昂貴的城市,也不足為奇。

最重要的是,蘇黎世的人文出眾,顛覆歐洲舊有思潮和文化的產物,也是對藝術形式進行探索的「達達主義」(Dadaism),影響了後來幾乎所有的新藝術運動,便是發源於蘇黎世。

為什麼是蘇黎世?

因為逃避席捲歐洲的戰爭,許多藝術家、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夢想家紛紛移居到蘇黎世,使得蘇黎世成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創作家園。

比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弗拉迪米爾·列寧、詹姆斯·喬伊斯、卡爾· 榮格、托馬斯· 曼、約翰娜· 斯皮里(兒童文學《海蒂》作者)等眾多知名人士,都曾在蘇黎世發表他們的傑作,有些人還終老葬在蘇黎世。

介紹瑞士美景的文章已經很多了,本文就來補充一點大家忽略的蘇黎世現代人文景點,也從尋覓愛因斯坦與達達的足跡,讓我們重新認識蘇黎世。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 ETHRämistrasse 101, 8092 Zürich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被公認是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的偉大物理學家,他雖然出生在德國,卻在蘇黎世接受高等教育,在蘇黎世拿到瑞士國籍,即便1933年赴美之後,愛因斯坦再沒有返回歐洲,但他終身都保留著瑞士國籍。

讀科學的知識份子到蘇黎世,絕對不能錯過走訪愛因斯坦的大學母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簡稱蘇黎世理工 ∕ ETH)。

2022年度的《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世界大學排名,蘇黎世理工排名第26,台大第19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蘇黎世理工第15,台大第113;ARWU世界大學排名,蘇黎世理工第21,台大第201。

這樣比較,大家應該就能看出蘇黎世理工有多強,該校治學嚴謹的態度精神,培養出來的諾貝爾獎得主有21人,其中之一便是愛因斯坦。台灣企業家朱英龍也是該校校友。

成立於1855年的蘇黎世理工有兩個校區,舊校區在市中心,新校區在市郊北。舊校區的主樓是一個大圓頂,圓頂上還有一個圓頂亭,身後的平樓圍成一個凹字形,整體看起來大氣泓然。

許多遊客不知道,蘇黎世理工後方的觀景大露台Polyterrasse,除了是學生休息和娛樂場所,它也是不必登山就能俯瞰蘇黎世老城的最佳所在!

天氣晴朗的時候,再望遠一些,還能看到蘇黎世湖上的遊船,以及萬里之外的雪山。窮遊的朋友,千萬記得來此觀賞夕陽餘暉下的老城,那是免費的百萬美景。

大樓內部高挑,顯得古典優雅。我想進圖書館去看陳列的愛因斯坦相關圖文資料,可是要有學生證才能進入,押護照也不行,只好抱著殘念離開。

但在圖書館外,看見陳列的推薦書籍都是理工文獻,突然想起看過一篇文章,比較中美前十所名校的圖書館借閱書單,從中探察國家未來棟樑的差異,我只能說結果令人省思「教育乃立國之本」這句話。

從蘇黎世中央車站步行,走個十來分鐘就能到蘇黎世理工,蘇黎世理工與蘇黎世大學相距不到十分鐘,也不能錯過參觀,因為蘇黎世大學也是愛因斯坦的母校。

▲蘇黎世理工的正面主樓泓然大氣 

蘇黎世大學 / UZH:Rämistrasse 71, 8006 Zürich

成立於1833年的蘇黎世大學(簡稱UZH),雖然評比落居蘇黎世理工之後,但蘇黎世大學是開創歐洲由民主政府而非君主或教會興辦大學的先例,也是瑞士教研領域最廣的大學,培養出來的諾貝爾獎得主有12位,包括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於1905年在蘇黎世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也是在同一年裡,他發表了5篇劃時代的物理學論文,創造了科學史上的「愛因斯坦奇蹟年」。

1909年,愛因斯坦成為蘇黎世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2年~1914年,愛因斯坦回到蘇黎世理工擔任理論物理學教授。所以,這兩所學校都培養過愛因斯坦,也受到愛因斯坦親炙回報,不啻為杏壇佳話。

蘇黎世大學的建築位於市區兩條大街之間的一個台基上,舊主樓彷若戴了一頂尖頂圓帽,新主樓則像一個堡壘尖塔,兩座主樓以兩座帶玻璃頂棚的中庭與四翼建築群組合成一體。

講到高挑的中庭,主要用作學生休息室、會議室和餐廳,有400 個座位,顯得明亮開闊。我進去參觀時,在座不少學生,可是一點也不嘈雜,可見自律素質。

蘇黎世大學內外有許多雕塑,兩座主樓門口也有一男一女雕塑,感覺均衡發展。事實上,大學於1847年開始招收女生,1866年招收了第一位女博士生。

蘇黎世大學的獸醫學院,是世界上第二悠久的學院。最厲害的是,該校有自己的13個博物館,包括蘇黎世國家博物館(Staatsarchiv Zürich),保存了蘇黎世前生今世的所有官方行政記錄,被列為瑞士國家A級文化遺產。

★ 愛因斯坦居所 / Unionstrasse 4, 8032 Zürich

愛因斯坦大學畢業後,一直找不到教職,後來只好透過大學同窗的父親協助,接受了瑞士專利局的技術助理職位,他在伯恩的住處被保留成為今天的觀光景點。

蘇黎世對名人故居卻很淡定,愛因斯坦在蘇黎世求學,加上後來在兩所大學任教,他在蘇黎世住在Hottingen & Fluntern 區的六所不同的房子裡,這些房子也一直保存到今天,只是限於私人產業沒有開放供人參觀,我只能在外面看看。

六處不同住所的地址如下,有興趣的朋友可順便去逛逛蘇黎世住宅區的各種漂亮房子:

愛因斯坦念大學的時期

1896~1898 / Unionsstrasse 4 (門口一塊牌匾向愛因斯坦致敬)

1898~1899 / Kiosbachstrasse 87

1900~1901 / Dolderstrasse 17

*愛因斯坦擔任蘇黎世大學副教授的時期

1909~1911 / Moussonstrasse 12

*愛因斯坦擔任蘇黎世理工教授的時期

1912~1914 / Hofstrasse 116

*愛因斯坦與第一任妻子分居離婚的時期

1911 / Hochstrasse 37

愛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馬利奇(Mileva Marić),與愛因斯坦離異後,自1875~1948年帶著兒子一直住在蘇黎世,過世後葬在蘇黎世諾德海姆公墓。她也是蘇黎世大學和蘇黎世理工的校友,被認為放棄了自己的科學抱負,成為支持愛因斯坦的背後推手。她的故居是Huttenstrasse 62 (門口一塊牌匾向馬利奇致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大都會Metropol:Fraumünsterstrasse 12, 8001 Zürich


位於利馬特河和班霍夫大街之間,有一座宏偉壯觀的新巴洛克式建築,樓上是舉辦議會和宴會的大廳,樓下分別是餐廳、酒吧、咖啡館。

愛因斯坦與好友們曾經坐在這個名為大都會(Metropol)的咖啡館高談闊論。

大都會咖啡館在2015年慶祝了它100歲的生日,不難想像這個咖啡館從過去到現在,受到怎樣的歡迎和喜愛,以致與流金歲月融為一體,成為這座城市與時代歷史的一部分。

因為大都會咖啡館沿襲了維也納咖啡館的風格,我便點了一杯維也納咖啡 & 一份培根三明治,上桌時看到培根的擺法,愣了三秒鐘。後來轉念一想,反正最後都進肚子裡,怎麼擺也無所謂了。

倒是看到鄰座一位女士點餐,上來一份好大一個黑色漢堡,實在按奈不住好奇,問她是什麼味道?她說比一般漢堡好吃。記得日本漢堡王在2014年就推出了黑漢堡,連起司都是黑色的,可是不見流行,可能接受度還是有限。

咖啡館外的廊道也很漂亮,百年前坐在這裡,不曉得能否看到河景,現在四周都是高樓,要看河景就只能移駕趨步,好在幾步路就到河邊,沿河走個十來分鐘就能到蘇黎世大學。

歐笛翁咖啡館 ∕ Café Bar ODEONLimmatquai 2, 8001 Zürich

1911年開張營業的Café Bar ODEON是蘇黎世第一個提供香檳的地方,它的風格既優雅又華麗,很快成為蘇黎世的文藝沙龍,座上常客除了愛因斯坦,還有:義大利的貝尼托·墨索里尼、蘇聯的列寧、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德國作家克勞斯·曼、法國音樂家阿爾弗雷德·科爾托、德國畫家弗里德里希、奧地利詩人法蘭茲·威爾佛 、英國戲劇家威廉·毛姆、美國作家埃里希·雷馬克、德國雕塑家漢斯·阿爾普、瑞士畫家蘇菲·泰柏、法國詩人特里斯坦·查拉、羅馬尼亞藝術家馬塞爾·揚科,等等等等。 

如果這些名字你都知道,那就不難明白菁英薈萃,在歡歌智慧與議辯思潮之下,如何激發成為達達主義的先河。

此外,喬伊斯在這裡寫出《尤利西斯》,愛因斯坦跟第一任妻子分居離異時,也經常光顧這家咖啡館,有時還在這裡跟蘇黎世理工的學生講課。

ODEON 於1972年曾因動亂而關閉一陣子,重新開幕時,只保留1/3為咖啡館,2/3今天是藥房。雖然空間減少了很多,但是這座建築在保護令下,沒有再做任何改觀的變動,否則沒有了ODEON,蘇黎世就不會是蘇黎世。

這裡除了有咖啡和各種酒精飲料,也提供起司通心粉、美式漢堡、土豆泥炸牛肝等一般簡餐,他們的雞尾酒頗有口碑,但我還要繼續行進,就只點了一杯咖啡提神。

突然有位老帥哥過來問我咖啡好喝嗎?我說我是來喝 “The Good Old Days.” 他哈哈大笑,跟我眨了眨眼,便轉身離開。我在座位上看完資訊,也喝完了咖啡,走到門口櫃檯準備結帳,服務員說有人替你付過了。

我並不喜歡這樣,但付帳的無名氏已經杳無蹤跡,想來對方也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鴻飛那復計東西。」那就且把如是邂逅,瀟灑地留在門後ODEON流淌了時光河流裡。

伏爾泰酒館 ∕ Cabaret Voltaire:Spiegelgasse 1, 8001 Zürich

1916年,德軍與法軍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長一場的凡爾登戰役,德國作家雨果·巴爾(Hugo Ball)和藝術家艾米·亨寧斯(Emmy Hennings),在蘇黎世利馬特河畔,以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名字創立了一個小酒館。

伏爾泰酒館 Cabaret Voltaire,就是「達達主義」誕生之地!

何謂達達主義?簡單說,就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藝術運動,通過反美學的作品和抗議活動,表達當時的年輕藝術家和反戰人士對資產階級價值觀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抨擊鞭撻。

達達主義運動的創始成員之一,德國雕塑家漢斯·阿爾普(Hans Arp)說過:「1915年的蘇黎世,…… 當電池的雷鳴在遠處隆隆作響時,我們粘貼,我們背誦,我們吟誦,我們全心全意地歌唱。我們尋找一種基本藝術,我們認為,它可以將人類從這些時代的瘋狂中拯救出來。

達達主義對後來的藝術影響,從超現實主義的薩爾瓦多·達利,到普普藝術的安迪·沃霍爾,都是脫胎於流傳久遠的達達精神。

對了,你知道嗎?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畫像,在2022年5月9日透過佳士得拍賣所以1.95億美元的成交價售出,同時亦創下了20世紀藝術作品的最高拍賣價紀錄。固然因為倆人同為美國流行藝術最具影響力和指標性的人物,主要還是普普藝術挑戰傳統藝術高高在上的框架,充分體現了商業藝術的精髓。

伏爾泰酒館不只是一個喝小酒的地方,這裡上場的歌舞表演,都是帶有針貶時弊的政治目的,同時以前衛形式展現了激進的實驗藝術。他們甚至發表「達達宣言」,出版了期刊。

但是熱潮終將退去,1919年4月9日當晚,達達藝術家們在瑞士舉辦了最後一次演出活動。而伏爾泰酒館因建築年久失修準備關閉,後來經過新達達主義佔屋者的激烈抗爭免於拆除,2004年,伏爾泰酒館作為咖啡館、舉辦展覽和晚會的場所,又重新開放。

從周二到周日,遊客白天可以在館內閱讀參觀,晚上可以來這裡喝酒開趴。令我扼腕的是,周日只開到下午六點,我來到這裡稍晚,只能在窗外望內興嘆。

雖然第二天清晨就要飛離瑞士,也不知何日能再來,但是「沒關係,還有機會的」,我安慰自己,那句話怎麼說來著?If you think it will be so, than so it will b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