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4 月, 2024
▲從石碇雙溪口跨橋走步道到老街,這就是淡蘭古道茶路最短的外按古道
▲石碇除了產茶,有過茶金年代,也產過煤,有過黑金年代

探茶主題遊》寫了深坑、坪林,就不能不寫石碇,因為這三地是相鄰的老茶區,在台灣茶史上是北部茶金中心,但就像人各有命,三地的發展演變也有不同進程。

石碇位在深坑與坪林之間,深坑是台灣茶的發源地,坪林是文山包種茶的最大產地,石碇則是文山包種茶產量的第二名。

可你別以為石碇是老么,歷史給他跑馬燈起來看看:

19世紀末期(約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循著平亂知府楊廷理所設的軍備道,闢建從淡水廳(台北)到噶瑪蘭廳(宜蘭)的「淡蘭古道」,後來「北宜古道」這一段成為北宜公路的前身。

這兩條古道上,石碇都是必經要站。可以說,小鎮聚落因運而生。

石碇又因位居景美溪航運的終點,有水利舟楫運輸之便,在清代曾經是坪林、平溪、深坑的茶葉樟腦及生活物資進出台北的交通要道,百賈交會萬商雲集,造就了石碇的繁榮興盛。

日據時期,為了運送坪林、石碇、深坑和木柵的茶葉與煤礦,在1915~1917年間,舖設了石碇到景美間的輕便鐵路。此後景美溪的水運,便逐漸被這條輕便鐵路的陸運取代。

石碇在往返北宜的交通樞紐地位,在北宜公路開闢之後,不需再路經石碇的街區,而逐漸被坪林取代,也導致日後漸趨沒落的命運。

換句話說,石碇以交通地位,也曾在台灣經濟舞台上發過熱發過光。

▲古籍地圖上標註了深坑、石碇、坪林(綠圈)一帶產茶產煤(照片攝自茶葉博物館)
▲大文山區舊稱文山堡,深坑、石碇、坪林都在這個範圍,都是老茶區(照片攝自茶葉博物館)
▲日據時期改文山堡為文山郡(照片攝自茶葉博物館)
▲淡蘭古道的南路(茶路)通過深坑石碇坪林(照片攝自茶葉博物館)

台灣超過150年的外銷茶史上,不同類型的台灣茶(主要是紅茶、綠茶、烏龍茶),在不同時期外銷到世界各地。尤其是烏龍茶的品質和製作技術,讓台灣站上世界烏龍茶的領導地位。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山包種茶,就是文山地區出產的一種輕度半發酵烏龍茶,所以又稱清茶或青茶,且因香氣優雅又稱花香茶。

台灣茶「北包種、南烏龍」,指的就是文山包種茶與凍頂烏龍茶。

文山地名的由來,最先是因為區內的山勢起伏,宛如人的拳頭,於是在清雍正年間稱為「拳山堡」,到了光緒年間的地方鄉紳覺得名字不雅,就改為「文山秀氣」的「文山堡」。

文山區的舊名就是文山堡,由於文山區內山多丘陵多,雲霧繚繞的溼度適合種茶樹,故而有許多茶園,清朝時期的文山堡茶便已頗負盛名。

但有一點要特別說明,從前的文山區涵蓋景美、木柵、深坑、新店、石碇、坪林、烏來一帶,現在的文山區是指台北市的景美木柵,其他地區屬於新北市。所以今天說的文山包種茶,泛指大文山區出產的包種茶。

茶葉性喜溼潤,對溫度、雨量、光照、風力、土壤等自然環境的元素,都有生長的適宜要求。總的來說,大文山區十分符合種植茶樹的條件,故而品質特佳。

大文山區的石碇,比其他地區還多一項優勢,那就是翡翠水庫最主要的蓄水區域,是位於石碇的行政區範圍內,這讓石碇的山區開發破壞程度相對較低,水質較未受嚴重汙染。

可也因此,石碇的農耕、住居、教育與交通等,都受到不少限制,使得石碇發展顯得緩慢,保留較多具有特色的原貌,我個人就很喜歡石碇的樸實。

—千島湖的茶園景觀—

▲翡翠水庫的千島湖景觀優美,以鱷魚島聞名,「淡碇鱷」成了石碇吉祥物
▲環繞千島湖的周圍,茶農在山坡上闢種茶樹,茶園景觀遼闊
▲環繞千島湖的周圍,茶農在山坡上闢種茶樹,茶園景觀遼闊
▲石碇的文山包種茶產量僅次於坪林,但東方美人的茶產量全台第一

石碇雖是文山包種茶產量的第二名,卻是東方美人茶產量的第一名!

東方美人茶是台灣獨有名茶,原產地是新竹的北埔鄉、峨眉鄉一帶,公視製作的台劇《茶金》中,茶師山妹以蟲蛀過的茶葉製作出帶有醇厚口感的茶,便是名揚海內外的「東方美人茶」。

由於東方美人茶外銷的需求量大,新竹產區產量不夠,石碇遂成為東方美人茶的新興產區,主要茶種是青心烏龍及台茶十二號。也因美人茶的品質絕佳,成為代表石碇的好茶,石碇鄉公所每年還會舉辦「石碇美人茶節」。

石碇境內地形多為山脈丘陵,盤結的丘陵坡度較陡,土質不適合稻作,卻因氣候涼爽、雨量充足、日照溫和,晝夜常有雲霧壟罩,是生產優良茶的最佳環境。

其中又以在石碇千島湖周圍的茶園風景最美,還隱藏許多製茶高手。

千島湖是北勢溪在翡翠水庫上游形成的潭灣,此處受到山巒地形切割,使得山水的蜿蜒交錯,形成了宛如仙境的景觀。居民在此植栽梯田狀的茶園,更讓千島湖增添了桃花源的色彩。

觀賞千島湖茶園的觀景台有好幾處,許多屬於私人土地,一般都選公共的鱷魚島觀景台。由於鱷魚島的景觀聞名,「淡碇鱷」已成為石碇吉祥物。

但不論是從木柵或新店捷運站,轉搭公車前往,都只到十三股站,下車步行到觀景台還要35分鐘,狹窄的產業道路都是上坡;若是自駕,除了山路不易會車,觀景台也沒有停車處,停車只能停在斜坡道上,後面來車多時,前面的車還不好先出去。

雖然騎機車最快最方便,但是山路是陡坡段,觀景台也停不了太多機車。因此,建議把交通工具都停在山下,否則在觀景台的時間不要逗留太久,以免塞車。

鱷魚島觀景台是一方突出山崖的落腳處,可以俯瞰遼闊的千島湖風光,尤其是對面的小島形狀,宛如伏在水面的鱷魚,十分有趣。觀景台旁還有一條森林步道,可以往下通往湖邊,也能在山腰更清楚地觀賞鱷魚島,但這條步道上下顛簸,行走要注意腳下安全。

▲鱷魚島觀景台附近的茶園,而且隱藏許多製茶高手
▲你看看那外牆匾額!他是新北茶賽冠軍的葉家
▲葉家一門都是製茶冠軍,他們茶廠可以參觀買茶

在接近觀景台的路上,我被一間民房外牆掛滿獎牌吸引目光,跟在家的阿嬤詢問起來,才知是新北茶賽冠軍葉文鵬的住家。

從裡裡外外的獎牌上看見,葉家不但男主是製茶冠軍,太太也得過製茶冠軍,兒子更以23歲最年輕之姿,奪下「全國部分發酵茶製茶技術競賽」條形組冠軍。一家茶農的傳承表現,被稱為製茶界表率。

住家不遠處有他們的茶園和茶廠,我當然不會錯過參觀,尤其走進葉家正在進行炒菁揉捻的製茶工廠,瀰漫花蜜般的一股香味迎面撲鼻,聞得我是如癡如醉,什麼香水都沒那茶香好聞。

但我還是先買一瓶冷泡茶解渴,就不要形容有多好喝了,反正喝完後,毫不猶豫立馬掏出千元買了一小袋冠軍茶,準備回家去慢慢喝。

冷泡茶的空瓶帶回家,裡面的茶包被我加水又泡了5次來喝,回沖很強吧?其實茶葉的尾韻,會比茶包更強,據說有一種頂級金牌茶叫「芝蘭香」,茶葉可回沖五十次!

喝茶是我近幾年才養的習慣,但早上起床還是要喝一杯黑咖啡,或許是人生階段有了改變,從喝水與喝茶之間,慢慢學會品嘗好水泡好茶的好滋味。

—淡蘭古道的外按古道—

▲石碇雙溪口旁有一條外按古道,紅色吊橋就是入口,可以循路走到石碇老街
▲外按古道依山傍水,與溪流平緩同行,沿途風光寧靜悠閒
▲外按古道依山傍水,與溪流平緩同行,沿途風光寧靜悠閒
▲外按古道的上方,有高速公路通過,聳立的高架橋與百年古道交織出對比畫面
▲淡蘭古道分成三路,各有不同功能,南路茶路通過石碇等茶區

前面說了石碇是淡蘭古道必經之路。

淡蘭古道分為北路(官道)、中路(民道)、南路(商道)三段。北路是官府為了軍事防守傳遞公文;中路是先民為採買百貨耕山開闢的生活民道;南路是茶商往來經商之路。

淡蘭古道全長近200公里,由41條山徑所形成的綿密路網,其中南路的路線最短,總長約64公里,以六張犁(麟光捷運站)為起點,經深坑、石碇 、坪林,再到宜蘭礁溪。

只有兩公里的「外按古道」,屬於淡蘭古道南路的一段,位於石碇雙溪口與石碇老街之間,全線與溪水並行,沿途景色優美,可以從捷運木柵站坐公車666號抵達,然後從外按古道走十來分鐘到老街。

來到這裡遠遠就能看見石碇溪畔的「淡蘭吊橋」,紅色的吊橋就是步道的入口。其前方有北宜高速公路的直矗橋柱,但這一側是溪流古道、另一側是高架公路的景象,充滿了今昔時空的強烈對比感,卻也有某種突兀的趣味。

很多人到石碇不是為了老街,而是為了健行這條有歷史風華的古道。

—石碇老街的吃喝玩樂—

▲石碇名稱由來跟溪中石塊有關
▲小鎮位在兩條溪的交會口處
▲從前景美溪通到石碇,水陸運輸使得石碇小鎮因運而生
▲如今石碇溪流低淺,但因實施保育政策,民眾可以在溪邊看魚餵魚
▲石碇有水利之便,早期曾是茶葉集散地,後來由坪林取代

搭公車到石碇時,我已是車上最後一位乘客,有點意外週日竟這麼冷清,乘客多半在前面深坑站就按鈴下車了。

出來才發現,石碇的交通要道是兩線道,路邊一條是崩山溪,幾步路外有另一條烏塗溪,兩條溪交會成石碇溪,即是景美溪的支流。石碇小鎮就在兩條溪流交會處。

石碇溪的河床巨石纍纍,有一說是居民從前跨越散佈在溪中的巨石,如同跨過舊式房屋的門檻(台語稱「戶碇」),故稱此地為「石碇」。另一說是從前河床較深、溪水湍急,停泊小船或舢舨,必須以繩索綁住溪中巨石以碇泊,故稱「石碇」。

看著溪中裸石嶙峋,溪水低淺,很難想像百多年前,船隻可經由這條溪流來往景美與石碇老街之間。

雖然石碇溪已不能行船,因為實施生態保育方案,溪水清澈游魚,吸引許多遊客下到河床去餵食,也可看到不同的家禽野鳥在水邊獵食,足證溪流未被汙染,真是好事。

石碇茶市的街坊風貌,也跟臨水而設有關。

小鎮以石碇溪的萬壽橋為界,西街發展得較早,但東街發展得較好,今天遊客眼中所見的石碇老街,商家主要聚集在東街。

▲因為溪水清澈,有魚在底迴游,引來各路野生鳥類覬覦補食

*石碇東街 / 不見天街 – 吊腳樓、石頭屋、打鐵店

石碇房屋大半都是土角厝,最大特色就是溪邊建築懸在河床上方,這是為了把房屋建在有利的地方,可是腹地過小,不得不把建築的一部份用柱子支撐起來,形成了俗稱「吊腳樓」的建築形式。

更有趣的是,這些依山傍水的吊腳樓之間,因為搭蓋了遮陽遮雨的頂棚,形成了一條看不到天空的騎樓通道,被稱為「不見天街」,成為石碇老街的另一個特色。

雖然不見天街只是東街的一部分,卻保留了最完整的昔日風貌,除了寥寥幾戶販賣商品的店家,還有一戶開放給遊客入內參觀的百年石頭屋。

石頭屋建於民國前六年,原為中藥鋪,又兼五金雜貨買賣,我特別攀登小梯上下看全內部結構,才發現這些樓房後門另有出路,竟能由岩壁石梯走到一個小花園。

石頭屋內還挖了一個防空洞,躲避二戰美軍空襲;屋前廊下牆壁上有兩個長方形小孔,據說是為了偵測外面所用。沒想到百年老屋,設計相當週全。

不見天街的後段有一間三代傳承的「遠光打鐵店」,被推薦可以見到各式特定用途的刀具與農具,例如砍竹材刀、挖竹筍的鋤頭等,還有超過百年古董級的鼓風爐和打鐵爐,尤其是木造的風櫃已然絕跡。

然而令我惆悵的是,那日去吃了閉門羹,沒看到有人一手推拉送風、一手燒鐵的絕技。聽說絕技傳承無人,哪天年邁的老闆不玩了,遊客就只能慨嘆懷念。

▲不見天街就是左邊臨溪一排吊腳樓的騎樓搭上遮雨棚而成
▲不見天街有前後出口,側邊有跨橋連接
▲不見天街是樓廊搭了遮雨棚
▲百年老屋的建築工藝,可從牆面拿石材以入字形交叉砌建看出
▲石屋廊下外牆有兩個偵測外面動靜的長孔,內部貼牆挖有防空洞(下左),樓房後面貼壁石階可上達一個小園(下中),石階往下可到溪邊(下右)
▲石碇昔日營業而建的吊腳屋,成為今日遊覽特色
▲碩果僅存的打鐵屋恐無人傳承

*商圈茶食 / 茶糖、茶麻糬、茶蛋捲、茶飲

不見天街有一種頹美,或跟牆塊剝落布滿苔蘚的觀感有關,開門小店也七零八落,我停在門口賣茶糖的桌前選購,裡面阿嬤立刻上來介紹:「現在年輕人比較愛吃茉莉茶糖…」

想是墨鏡口罩遮住了我的臉,銅棕色短髮又挑了流金染,一身T恤球鞋牛仔褲讓阿嬤誤會了,結果我買的是古早味茶糖,付錢後拿一顆丟進嘴裡繼續逛。這是多年旅遊路上養成的習慣。

走到後段《阿嬤麻糬》店前,遇到八十多歲的阿嬤阿公熱情招呼,當然就嘗了東方美人茶口味、綠茶口味的純手工麻糬,吃起特別Q彈,跟一般麻糬的棉軟口感不同,茶香也吃得到,可惜包種茶口味售罄,阿公一直跟我講古,臨走時又買了四個。

出了不見天街,頭上飄起了小雨,我快步走過一排餐廳,原來鼻子聞到奶油麵糊的烤香,循著香味果然讓我找到現做蛋捲,買了包種茶味蛋捲一面吃著,一面跟老闆娘聊起來,才知疫情讓石碇生意十分慘淡。

其實石碇除了茶金年代,也曾因產煤而有一段黑金年代,但是隨著這兩樣都沒落之後,大量人口外移,石碇恢復到原初狀態,發展觀光比鄰區的坪林慢,卻也因此讓石碇顯得樸實。

或因沒有人潮擁簇的壓迫感,耳朵沒有聽到四面八方的喧囂,我喜歡石碇小鎮的寧謐,私心希望石碇不要被商業化改變太多,尤其是像吊腳樓的青苔、潺潺水流的聲音,千萬不要消失。

我還喜歡小鎮人情味,老闆娘免費送我一根蛋捲,不過裂了一角,她就收起來要自己吃,我欣然接受這心意,想起舊時的奉茶文化,現在這等好事不多了吧?

眼看雨勢不停,蛋捲店旁有一茶屋,乾脆躲進店裡用餐,打算享受溪邊一面喝茶一面賞景的風雅氣氛。在茶屋點了一碗茶油麵線和一壺包種水果茶,不料那麼簡單的飲食還讓人失望,就不多說了。

▲不見天街當然有賣包種茶和美人茶
▲茶糖口味有現代和傳統,我挑了古早味(右)
▲八十多歲阿嬤做的麻糬特Q彈
▲我當場開吃綠豆餡的美人茶和綠茶口味
▲現做蛋捲有包種茶和美人茶口味,當然都要嘗一嘗好嗎?
▲在石碇溪邊茶屋吃了一碗茶油麵線,喝了一壺水果包種茶

*石碇集順廟、木柵聖尊廟

用餐後雨勢漸歇,漫步到西街去瞧瞧。

據說舊時的戲院、娼寮都在西街,不過我轉了一圈沒找著遺跡,這些設施代表民生繁榮,反而東街從前是乞丐寮。

西街早期以染布的大菁為主要經濟產物。原來先民一開始到石碇開墾的時候,石碇環山地勢沒有太多稻作空間,只有大菁適合在山區裡培養。

西街在集順廟前,有一廟埕廣場,山上種植大菁的人家就到廣場市集販售。後來茶葉產業進入石碇,也是在廟埕廣場進行茶葉交易。

石碇集順廟明德宮,建於1838年,由景美高氏集應廟分出香火,在一樓供奉保儀尊王張巡與保儀大夫許遠。二樓則供奉木柵指南宮分靈的呂洞賓。

順便一提,捷運站木柵站旁有一「聖尊廟」,裡面供奉的也是保儀尊王張巡與保儀大夫許遠,只是主祀感天大帝。

「聖尊廟」其實是木柵許氏宗祠,許氏巨族的開閩始祖是西漢許榮,官拜漢曹邑將軍;渡台始祖是許太嶽,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自福建泉州晉江來台行醫;太嶽堂弟許宗琴,是最早到深坑開墾的漢人先民。

▲石碇西街集順廟由景美集應廟分靈
▲廟前的廟埕廣場,從前是交易熱鬧的市集
▲捷運木柵站旁的「聖尊廟」供奉感天大帝與雙忠,也是許氏巨族的宗祠
▲捷運木柵站旁的「聖尊廟」供奉感天大帝與雙忠,也是許氏巨族的宗祠

—石碇桂花佐餐的飲食—

石碇雖是茶鄉,遺憾的是沒有什麼茶料理,倒聽說有一家「茶鄉桂花農園」,以桂花入菜頗有口碑,就忍不住騎著機車噗噗噗的跑去。

原來不論是從木柵或新店過去,公車都只停在農園兩公里外,平平坦坦的健走還行,可是要上坡走三四十分鐘,我不行,吃貨也不能狼狽上場。

桂花農園所在的石碇鄉隆盛村,是老茶區之一,地處海拔300多公尺,早在50-60年代茶葉興盛時期,當地茶農以桂花作為烘焙茶葉的香料,提升茶的附加價位,每100公斤茶配上25公斤的桂花,因此茶園旁種植大量桂花樹。

農園陳老闆是泉州移民的第三代茶農,除了仍在經營茶園,開設餐廳是想擴張茶葉與桂花的出路,眼見台灣茶產業與桂花受到外來衝擊而日漸式微,陳老闆欲以傳統資源導入休閒概念,以發揚傳承自先人的產業。

我的了解是,桂花農園如今是全台最大的桂花生態農園,除了可以春看蝴蝶夏看螢,園中保留原有的桂花巷與百年桂花步道,漫步其中不失為認識桂花樹品種的機會。

其實若不是看到牌子上介紹樹種,有狀元紅、金球桂、珍珠彩桂、尖葉詠春桂、天香台閣等等,從外型上去看,對我來說真的很難分辨,只知道桂花香氣迷人,我就被吸引去品嘗桂花餐了。

對了,你知道月亮裡除了有嫦娥,還有個男人在不停砍樹嗎?那人就是吳剛,他砍的就是桂花樹。但你可知道為什麼是桂花樹,而不是其他樹呢?我給讀者一個暗示—四季桂。

桂花農園的餐廳具有鄉村氣息,但上菜速度很快,讓飢腸轆轆的我洗手回座,就已經見到所點的桂花蓮藕、桂花醉雞、桂花腐捲、桂花茶油麵線、桂花香腸、桂花滷豆干、熱炒時蔬,都擺上桌面等我開動。

吃完評分,最喜歡清甜可口的桂花蓮藕,三下兩下就盤底朝天。桂花醉雞的肉質鮮嫩,花香酒香都很入味。吃不完的香腸豆干,我打包回家倒入花生,拍數粒蒜頭一起大火快炒兩鏟,再配上一罐啤酒掃下肚。

由於桂花餐不是茶膳,就點了一壺桂花包種茶。結帳時,發現他家還販售自製的桂花餅乾、桂花湯圓、桂花釀、桂花梅、桂花麥芽餅、桂花饅頭,以及桂花咖啡。可惜就是沒有我愛吃的桂花藕粉糖糕。

如果你是桂花控的話,不妨去這家桂花農園嘗嘗,畢竟像這種主題特色餐廳不多。至於好吃與否,豆腐白菜各有所愛。

▲茶鄉桂花農園的入口
▲農園餐廳的席座與庭院
▲桂花農園有桂花步道,供客人用餐後悠閒散步,桂花飄香時更好漫步其中
▲一桌桂花入菜的美味,左下桂花蓮藕最讚,右上桂花醉雞也香,右下招牌菜桂花腐捲,另三樣是炒龍鬚、桂花豆乾、茶油麵線
▲另又點了一盤桂花香腸,看見黃白粒粒嗎?那就是桂花,味道吃來不腥羶
▲這就是80多歲的四季桂,不曉得月亮裡吳剛砍的桂樹有多大?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最後再說一事,你知道茶飲在從前是有錢人才喝得上的嗎?

沒騙你,台灣茶葉從前都被收購外銷,直到1973年發生石油危機與國際糧價飆漲,導致台灣茶葉外銷中斷,農林廳開始推廣內需市場,喝茶才逐漸成為平民飲品。

近二十幾年來,台灣茶融入多元創新特色,發展出泡沫紅茶、珍珠奶茶及各種手搖茶飲,在全世界又打造出優良名聲。

緬甸開放經濟改革之後,我在蒲甘古城佛塔上觀賞完了日落,下來看見門口車販點燈賣著台灣珍珠奶茶;還有我從新加坡走陸路進馬來西亞,在新山Larkin巴士轉運站看見有賣台灣珍珠奶茶,那種你在想不到的地方不期而遇家鄉味的驚訝與感動,一直深植在我記憶裡。

在這疫情亂世,能平安健康的喝杯好茶、吃上美食、出遊賞景,難道不是人生境遇中,值得珍惜當下的福氣?當然還要做好防疫措施,包括加強自身免疫力,以保持陽光心性,等待疫災過去。

◎石碇怎麼去?點我看→【交通資訊 】(捷運、公車、自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