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疫情嚴峻,治療新冠肺炎的清冠一號大缺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與許多醫學單位,紛紛提供防疫茶方劑給民眾提升自身免疫力。
可是,仔細檢視配方裡並沒有茶,都是本草藥材的成分,為什麼稱作防疫茶呢?
這就要從神農氏說起,因為“茶之飲,發乎神農”。
號稱炎帝的神農氏,是5千多年前南方華夏諸族的大首領,也是古代農業和醫學的創始者。神農辨藥嘗百草,發現茶,也用茶來解毒,因此茶飲自古就被人們用作藥物,也用來養生。
順便講個有趣的故事,傳說神農的樣貌很奇特→人身牛首,身高八尺七寸,龍顏大脣,身材瘦削,還有一個「水晶肚」。
水晶肚?傳說神農嘗百草,什麼藥草有毒,服下後內臟就會變成黑色,從水晶肚便能看得清清楚楚。這當然是神話,具有隱喻罷了。


雖然防疫茶沒有茶成分,但是「喝茶或可大幅降低冠狀病毒的傳染力」,這是日本媒體發布了奈良縣立醫科大學MBT研究團隊的發現。
臺灣嘉義長庚醫院吳清源醫師團隊,也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台灣茶可能具有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效用」。
其實只要不誇大(什麼嘴裡咀嚼茶葉可以殺死病毒,不可能!),我覺得比起喝碳酸飲料,或是添加人工糖精香精的飲料,喝茶起碼能瘦身,還有幫助消化、解除油膩、降血脂血壓的好處。
何況在炎炎夏日,喝上一杯清涼解渴、口齒回甘的冷泡茶,實在是一茶入魂的消暑良方。
不過,喝茶要喝好茶,我所謂的好茶,要避免農藥過多、土壤有毒、摻合雜質的茶葉,否則作用適得其反。
我個人喜用優質包種茶去製作冷泡茶,因為包種茶又稱花香茶,喝他純粹的天然味道,就能品嘗到香氣幽雅宜人,茶湯清澈溫潤。



臺灣十大名茶當中的包種茶,以臺北文山區所產製的品質最好、香氣最佳;而「文山包種茶」又以坪林所產的品質特佳,產量全臺第一。
臺灣早期只出產烏龍茶,包種茶是在光緒七年(1881)被引進臺灣改良製成。 包種茶的名稱由來,是仿效武夷岩茶的製法製作茶葉,然後以毛邊紙包裝成長方形,外面再蓋上茶名及行號印章。
上好的文山包種茶以青心烏龍(有玉蘭桂花香)製成,其他品種還有金萱(有奶香)、四季春(有梔子花香)、翠玉(有玉蘭花香)、青心大冇(有蜜香)等等。
為什麼坪林包種茶特別出名呢?
會喝茶的人,對茶、對水都很講究,因為不同水質會影響茶葉沖泡的口感;同樣的,生態環境的好壞,對茶樹生長的品質和產量也有至要關係。
劃定為供應臺北都會區用水的翡翠水庫,是臺灣唯一水源特定區,水庫周邊管制十分嚴格,不輕易允許開發。
所以,位於翡翠水庫保護區的坪林全鄉,長年未受山林開發破壞,優質的青山綠水不僅孕育全臺最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更擁有面積近千公頃的茶園。




曾於2018年獲選為「全球百大綠色旅遊目的地」的坪林,應是臺灣未來發展”旅遊即生活”的指標。讓人感受到整個社區配套規劃,茶餐、茶點、茶景之多,不愧茶鄉之名。
坪林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與人文風情,擁有超過三十個景點,還有十四條密徑步道,以及傍山依水的三大自行車道。
提醒讀者在遊客中心先拿一本坪林導覽手冊,裡面詳列古蹟景點、名產美食、自然生態之外,也貼心的為遊客規劃了喜好遊程,如親子生態遊溪、山光水色感受、雲海仙境日出、走讀茶旅、登高慢走、落日夕照、淡蘭古道養生等等。
看到這本坪林手冊頗感意外,圖文編排美觀、資訊充實扼要,還附有地圖,最後幾頁空白留給遊客筆記,在國外旅遊也很少見到偏鄉有這樣優的免費導覽手冊。
請原諒我用了”偏鄉”這個詞,原因是從台北市坐捷運到新店站,還要轉搭923路公車,這條路線的公車在假日半小時一班,需要大約一小時才到坪林。
可是,坪林非常值得老遠一遊!
—回味無窮的的包種茶膳—



你別奇怪我怎麼立馬就談吃,事實是— 茶葉料理在國外非常少見,就連在台灣也非泛泛菜譜,一般餐館做不來,我的友人就有從來沒吃過茶餐。
過去所謂的茶餐廳,主要是指起源於香港的食肆,但茶只是常食的配角。今日台灣以茶佐餐,或以茶融入料理、甜點、調酒的茶餐館,創造了自己特色。
我個人認為台灣發展觀光,應該大肆推介茶膳,畢竟地球國際村的混血飲食,已經了無新趣,唯有台灣茶料理,還沒有被流俗化,仍有提升變化的空間。
此外,人類未來要跟新冠病毒共存,茶對人體防疫有好處,更何況「茶,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也有養生功效。
我到每個產茶區,總想探訪以茶入饌的創意智慧,嘗嘗以茶入味的美食餐飲,畢竟茶膳是一門考驗,要把四季茶味與不同菜系和諧搭配成佳餚,廚師的功夫還要包括懂點茶。
比如說,坪林《HoDe好茶饌》的老闆先人是茶農,後來開茶行,再研發茶料理開餐館,他們家的茶醋檸檬魚、老茶牛腩煲,都讓我吃得滿意。
而坪林第一家經營茶葉風味餐的龍頭,被譽為「台灣正宗茶膳老店」的合歡茶宴餐廳,也沒有令我失望。
在合歡嘗了一席茶宴,有包種茶鴨、包種雞湯、包種茶油麵線、包種茶香時蔬、包種茶葉香酥、包種茶凍、特產香魚。隨餐附送一壺包種茶,正好解油膩。
東坡茶味,也就是俗稱的刈包(割包),那是有包種茶味的刈包,夾入鮮冷生脆的萵苣,以及熱騰濃郁入口軟糯的東坡肉,天啊!好吃到一個絕字。
你注意到了吧?都是包種茶!因為,坪林是包種茶的最大產區。
—國際水準的茶葉博物館—














許多臺灣遊客跑到日本靜岡參觀茶之都博物館,殊不知坪林茶葉博物館早於日本創立,是全世界第二、全臺唯一的茶葉博物館。
日本茶之都博物館官網上的館長致詞,有一段是這樣:「茶從中國傳入日本,經過1200年的歷史變遷,創造了獨特的文化。其中之一有茶道文化。」
這句話很坦白,卻也讓我百感交集。
中國人喝茶始自神農,漢景帝的陪葬坑中發現有茶具,唐宋的茶文化達到鼎盛時期,可是烹茶飲茶的禮儀方式和精神思想,後來成了遺風,流傳到日本變成人家自豪的茶道文化。
太多這樣的例子,怪來怪去,也要怪自己不在意不珍惜吧。
回頭來看坪林茶葉博物館,是一座閩南安溪風格的四合院建築。安溪建築工藝樸素,卻佈局有序、錯落有致。
前文寫深坑、貓空的茶區,已經說過跟安溪移民的關係;坪林居民80%種茶,主體為福建泉籍移民,其中也是以安溪人最多。
坪林茶葉博物館主要分成綜合展館、活動主題館兩塊,前者細分為茶事、茶史和茶藝單元,後者為推廣茶葉舉辦各類活動。此外還有體驗館、茶藝教室等 。
我去參觀時,當期展覽的是《茶山學》和《津甘溫》。這兩個展項融合了時代美感與環保意識,令我激賞!
《茶山學》的內容介紹了坪林的史地,也介紹了「人在草木間,須彌無盡藏」的共生型態,涵蓋了坪林淵源流長的一面。
《津甘溫》竟然連結茶文化與COVID-19疫情,籲請從草木湯藥、茗粥飲食,發展而成精神文明的飲品,來省思後疫情時代的人類,應該如何從天地萬物流轉中學習,進而修復身心,發現生命的靈光。
突然想起「印度神童」預言疫情,也教導人們對抗業力的五件事:要多喝乾淨的水;學會呼吸新鮮空氣、降低空汙;曬太陽提升體內維生素D;多做善事;不殺生與多說好話。
—趣意盎然的生態園區 —









就在茶葉博物館的旁邊,可以見到石雕公園的入口,但這只是佔地近三公頃的生態園區當中,七個區塊的一部分。
石雕公園主要是著作《茶經》的陸羽,在煮茶、品茶的像群。
其實另一位與陸羽齊名的盧仝,人稱茶仙,寫了《七碗茶歌》備受日人推崇,所謂「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茶道,成為品茗的最高指標。
生態園區的另一處景觀設施,是一尊媽祖金像,聳立在思源臺遙望茶山。這尊媽祖被尊稱為「茶郊媽祖」,園區還設有小亭祀廟。
茶郊的「郊」,即是進出口商或大批發商組織的聯合團體,類同現代同業公會。早年總有上萬安溪的茶商茶工茶師傅,每年按節令從廈門來台經營茶業,他們仰賴行船貿易卻畏懼橫渡黑水溝,不免虔誠祈求媽祖庇佑順行。
淡水開港後,茶葉貿易興盛,在臺灣巡撫劉銘傳主導下,茶商於1889年成立「茶郊永和興」,也就是今天的臺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附屬公會的「回春所」則是侯鳥茶工落腳地,也是茶業從業人員的職業介紹所。
等到安溪茶人漸漸在臺成家立業,發達起來,原本寄掛在「茶郊永和興回春所」裡的媽祖,就被分出香火送往坪林茶園安座奉祀。
比較特別的是,思源臺的茶郊媽祖廟,配祀陸羽與福德正神,不接受信眾受任何奉獻金牌、香油錢或功德捐,且為環保及山林安全不燒金紙,儼然有「窗舒意蕊,室度心香」的意境。
除了媽祖廟和陸羽群,生態園區栽種了158種植物,特別是藥用植物區及蕨類區,有臺灣地區11種法定珍貴稀有植物,以及冰河孒遺的油杉和蕨類,非常適合作為戶外教學 。
另有茶花、樱花林、野薑花、楓樹林區等景緻,以及甲蟲、獨角仙觀察區可欣賞。登到生態園區的高處,還可以一覽坪林老街和北勢溪。
—滌淨塵囂的茶園景觀—






到產茶區怎可不看茶園?
可是,要看南山寺山區無敵美麗的茶園景觀,要先付出一點代價。
同樣從捷運新店站坐上公車,先到漁光國小,然後轉搭社區巴士F721上獅公髻尾山。各位!這小巴只有周末才開,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每隔1小時一班,下山也只有這班車。
而且,路上九彎十八拐,幸好一路不停,20多分鐘抵達終點。如果自己開車上山,窄路會車時要小心,山上也沒有太多停車位哦。
終點站和停車場在南山寺旁,南山寺原稱仙公廟,據說為了規避日據時代所實施的焚廟政策而改名,內部供奉從木柵指南宮分香火而來的呂洞賓。
自光緒28年創立至今的南山寺,當初建廟由人力背負肩挑石材,經由石碇或平溪翻山越嶺搬運至此,如今只剩地基仍然保持百年前的石砌遺跡。
南山寺所在的山腰,是北部最容易親近雲海山嵐的勝地。網路有很多照片拍出晨霧雲海裊繞,山巒若隱若現。可惜我在中午時分抵達,雖然沒有看到晨曦雲海,卻因光線明亮,層次分明的茶園風光盡收眼底。
提醒一下,從南山寺下到觀景台,來回需要一點腿力,還要注意抓緊時間搭乘小巴,否則人多上不了車,又要等上一個小時。南山寺旁有一排小店,倒是不用擔心吃喝。山腰還有韓式咖啡店呢。
台灣人或許只看到美景,但這裡栽培的有機茶葉產銷國外,獨特的香氣和茶湯韻味,也吸引外國人千里迢迢飛來朝聖。
紐約客Mark Sindeband,原本從事電影燈光師,喝台灣有機茶成癮之後,乾脆親自到坪林跟著老師傅從基本功學起,還練就品茗功夫,隨後轉向銷售茶葉的夢想前進。
在Mark的眼裡,坪林是現在西方不容易找到的淨土。我也對不急功近利的有機茶農深感敬佩,不,應該說對所有愛護自然資源的人都敬佩,因為「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
—平行空間的坪林3橋—








▲坪林舊橋如今是縣定古蹟,船型橋墩的設計實為化解水流速度的衝擊

台灣因開港通商,加上淡蘭古道通過,坪林出產茶葉樟腦而形成重要驛站。到了日據時代,日軍為了加速控制地方而開拓北宜公路,坪林曾經是交通樞紐。
由於坪林區有北勢溪蜿蜒全境,靠近主要商圈的溪流上,兩岸有三座跨溪大橋平行並列,它們建於不同時期而有不同風貌,今天也有不同目的的使用功能:
A. 坪林新橋 — 建於1970年的坪林橋,為了與在地舊橋區別,又稱新橋,是從台北到坪林走台九線(台北至屏東)必經之橋。
這座橋上與兩岸護欄,做了許多茶壺造型的裝飾,顯出坪林茶鄉的特色。 其實打從進了坪林社區,不論是路標、路燈、路面,到處都可以看到茶壺、茶葉、茶寶的圖案意象。
B. 坪林舊橋 — 建於1912年舊橋,又稱坪林尾橋,曾經是北宜公路必經之橋。交通功能如今被新橋取代,改成栽有花草的人行橋。
巴洛可式的坪林舊橋,其船型破水式橋墩與對稱細斜橋柱,都是展現針對水流方向速度的建築工藝智慧。如今已列入縣定古蹟。
雪山隧道開通後,坪林失去中繼站功能,坪林境內的北勢溪與金瓜寮溪,成為實施封溪護魚保育自然生態的區域。舊橋有樓梯可下達觀魚步道。
C. 坪林拱橋 — 建於 1998 年的藍色拱橋,除了串聯起坪林老街與茶業博物館週遭,也是北宜公路轉至木柵一帶走106乙公路必經之橋。
每當坪林舉行節慶活動,拱橋還能在夜間化身為最美光雕,演繹山城水岸的另一面美景。
拱橋兩側有河濱公園,溪旁設有景觀步道,也有為保育河川生物而設的魚梯。橋旁的樹叢每年4、5月,還可以看到白鷺鷥、黃頭鷺和夜鷺輪番築巢繁殖育雛的畫面。
—瀰漫茶香的坪林老街—











酷愛喝茶的白居易,寫下「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以一盞清茗半日浮生,表達了簡單樸實的閑適生活,面對人生的豁達意境。
我雖沒有白大詩人的灑脫情懷,卻也嚮往吃飽睡、睡飽喝的清歡。(根本懶散託辭吧?)因此去坪林,當然要吃吃喝喝睡睡囉。
看在對坪林做了經濟貢獻的份上,容我老實說坪林老街的街貌比起深坑老街遜色,但是店家販賣的商品,多結合了坪林茶口味,而且多是平民小吃,既能表現茶鄉特色,又能滿足遊客每樣都想嚐一嚐的好奇。
例如茶粿、茶酥、茶糖、茶饅頭、茶牛軋糖、茶麻糬、茶冰棒、茶冰淇淋、茶蛋糕、茶芋泥餅…..我能當場吃下的都沒放過,吃不了的就一袋袋抱回家。(現在就含著茶糖打字中)
欸,去回一趟坪林也要花時間體力好嗎?而且,那麼多種類的茶食,在一個地方一次都能吃到,我才不要回到台北滿街去找。
老街自然也有許多茶行,有些茶行會在騎樓擺設小攤,招待過路遊客免費試飲,雖是生意招式,但我還是買了包種茶回家製作冷泡茶飲。畢竟疫情當前,衛生第一;通貨膨脹,只好精打細算。
老街三寶之一的茶葉蛋,味道特別香Q,據說以包種茶加中藥慢火燉煮,我去時老闆娘只肯賣我兩顆,說是留著一鍋要給隔天坪林拍宣傳廣告。
老街雖然不太看得出昔日風貌,但在坪坪林區公所對面的街道,也就是坪林老街入口處,保留了一面從北勢溪中敲打下來的石板,築成的石板牆及兩層樓閩式建築,牆面的石頭交排成「人」、「丁」字形,代表著人丁興旺。
坪林老街街尾有一建於1860年的保坪宮,它是坪林當地人的信仰中心,主祀玄天上帝,每年還會舉行熱鬧的玄天上帝祭典。早期的坪林老街,就是以保坪宮為中心逐漸發展而成。
據說當年漢移民來台墾荒,渡過黑水溝時需要海神保佑,也需要神明保佑地方,司水又有治病神力的玄天上帝,就成為祈求所託。
頗有玄機的是,保坪宮主殿上方,懸掛一面「武當山北極殿」的匾額,箇中典故我日後另文再談,因為玄天上帝是明朝鎮邦護國之神,也是鄭成功與軍隊的尊崇信仰。





從坪林今年舉辦了春遊「花現坪林」、茶山徑越野賽、「鼓動坪林」室外音樂饗宴,以及每年定期舉辦的製茶體驗、螢火蟲生態導覽,可以感到坪林推廣旅遊的積極心態和行動。
其實,坪林茶區有過產銷失落的年代,也經歷過觀光事業雪崩下滑的困境,然而這座山城還是挺過來了。慶幸之餘,在回顧與展望之間,需要思索的是如何永續經營,好讓茶鄉之名驕傲下去。
我很欣賞目前的坪林,不但有活力,而且相當時尚,我指的是時代意識→自然景致與環境保育結合的低碳旅遊,這個大方向和目標是不會錯的。
而且,吃喝玩樂的吃排第一,就我個人而言,坪林有許多討喜的小茶食,茶膳也有可圈可點的成績,希望坪林鼓勵廚師們繼續大展手藝,以饗老饕遊客的慕名參訪。
◎坪林怎麼去?點我看→ 交通資訊 (捷運、公車、自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