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過電影《安娜與國王》(Anna and the King) 嗎?
這部由東方影帝周潤發、西方影后茱蒂佛斯特主演的電影, 是繼1946年的《安娜與暹羅王》(Anna and the King of Siam) 、1956年的《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之後,三度重拍的經典片 。
《安娜與國王》裡的宮殿場景,除了有曼谷大皇宮,還有一處王家行宮 「拷 汪宮」,是電影裡最膾炙人口的一段情節背景。
但是,電影並沒有獲得泰國政府批准入境取景拍攝,也不能在泰國放映,因為電影中的男主角是—泰王拉瑪四世「蒙固王」(King Mongkut) !
拉瑪四世是一位有傳奇光環的國王,他標誌了泰國邁入現代化的起步,被尊為泰國的科學之父,並創建了上座部佛教在泰國的制度。
尤其是拉瑪四世統治期間,東南亞正處於歐洲殖民列強控制之下, 他能與西方列強簽訂條約,換得泰國保持自由獨立。影響所及,泰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是東南亞唯一未受強權侵害的國家。
那麼,拉瑪四世跟 「拷汪宮」 有什麼特殊關係? 電影為什麼要取景這座宮殿?「 拷汪宮」在真實世界的哪裡?






★ 泰國1949年之前稱暹羅,為了閱讀順暢,本文連貫稱為泰國。
馬來半島北部的泰國境內,也就是在曼谷南方123公里處,有一個濱臨海灣的碧武里府(Phetchaburi 或譯佛丕府),自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泰國和緬甸之間的邊境重鎮。
直到18世紀的扎克里王朝,碧武里府逐漸由軍事前哨站轉變成泰國皇家避暑地,先後有拉瑪四世與拉瑪五世在此地建立行宮。
拉瑪四世在一座山上的三個峰頂建造了三座建築,整個建築群從前被稱為「山中之城」,今天被稱為「帕那空奇里歷史遺跡公園」(Phra Nakhon Khiri Historical Park)。
帕那空奇里(Phra Nakhon Khiri)的泰文意思是“聖城山” ,它的通俗名稱是當地人口中的「拷汪」(Khao Wang),泰文意思是“皇宮山”。
此山其實不高,可是鬱鬱蔥蔥、涼風習習,峰頂廣角俯瞰大地田野風光,格外感受遠離塵囂的舒適寧靜,深受拉瑪喜愛。
三座峰頂的建築分別是—西峰的皇家宮殿 / Nakhon Khiri Palace、中峰的Phra That Chom Phet大佛塔、東峰的帕喀寺/ Wat Phra Kaeo,整體組成了拉瑪四世的夏宮。





西峰的皇家宮殿—「 拷汪宮」,據說就是電影《安娜與國王》的宮廷宴會中,男女主角婆娑共舞的地方。
這部電影是根據安娜‧李奧諾文斯 (Anna Leonowens)的自傳體回憶錄拍出,她是拉瑪四世在位時期,王室為皇子們聘請的英國家庭教師。
電影裡泰王與女家教翩翩起舞的一段戲,尤其是對兩人「心曲千萬端,欲語卻難說」著墨甚深的《安娜與國王》,雖然從頭到尾情止於禮,舞卻跳得纏綿悱惻、黯然消魂、凄婉綰心、盪氣迴腸。
其實,原著裡並沒有寫成這樣“戲劇效果”。不過,安娜的回憶錄在泰國仍是被列為禁書,電影當然也都是禁片,因為泰國官方認為不符官史記述,且安娜個人觀點不敬王室。
安娜回憶錄被泰方認為是「大放厥詞」,主要是指她誇大了自己對暹羅王室的影響力。然而她描述 1862-1867年在泰國王室的所見所聞,足以看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衝突。
不論如何,這部經典片三度重拍,代表了人們好奇文化背景和身分地位的反差對比,也反映了芸芸眾生對愛情浪漫的嚮往憧憬。
《安娜與國王》最後是在馬來西亞仿造宮殿搭景完成拍攝。那麼,為什麼要取用「拷汪宮 」?
拉瑪四世在位期間(1851-1868),英國已經以「砲艦外交」於1837年占領與泰國相鄰的緬甸,接著在鴉片戰爭大敗中國而逼著清廷於1842年簽訂割地賠款的《南京條約》。
眼見世局如棋局局新,感受到西方殖民主義威脅的拉瑪四世,與英國於1855年簽訂對外貿易自由化的《寶寧條約》,換取外國勢力不會干涉泰國內政,並允許泰國繼續保持獨立。
與此同時,拉瑪四世在國內致力改革,作出許多興廢舉措,匡除了當時社會的陳規陋習,推進泰國走向文明現代化。
拉瑪四世善於洞察時勢權衡利弊,來自他上位前曾經當過27年僧人,一面四處遊歷查訪民間,一面向西方傳教士學習新知,掌握民生實況和世界資訊,為他後來扭轉國運奠下基礎。
喂!這些跟「拷汪宮」有什麼關係嗎?
好,先不談拉瑪四世在首都曼谷的市政建設。扎克里王朝世代深居曼谷大皇宮,國王出巡最多當日來回,可是到了拉瑪四世,他意識到主政不能跟民間脫節,加上當時出現了汽船,他便下鄉走訪更遠的地區。
因此, 拉瑪四世在不同地區或新建或改建了七座行宮,其中在碧武里府的「拷汪宮」建築群,是保存至今最大、最有特色的行宮。
「拷汪宮」由拉瑪四世欽定指揮監製完成,具有代表其個人思想性格的意義。 這也是為什麼電影會取景「拷汪宮」。










「拷汪宮」的建築,是在古典泰式風格的基礎上,融合了受到歐洲新古典主義和中式風格的影響。
順便一提,拉瑪四世的母親—詩素里延王后(Sri Suriyendra) ,是拉瑪一世的姐姐Sri Sudaraksa 嫁給中國富商 Tan Krua Ngern生下的女兒。 拉姆四世的中文名字是鄭明。
「拷汪宮」最特別的是,設有拉瑪四世自用的天文台,這是曼谷大皇宮和別處行宮都沒有的。據說拉瑪四世每日必臨天文台觀星察象,可見「拷汪宮」之於拉瑪四世。
拉瑪四世在登基前學習西方知識,包括拉丁文、英文和天文學,精準預測1868年8月18日會發生日蝕,特別邀請外國使節和本國官員前往南部巴蜀府Wakor村去看奇景,不幸就此染上瘧疾病亡。
遺憾的是,拷汪宮今日開放參觀,內部卻不讓拍照。宮殿中最大最主要的結構是王座大廳(Phra Thi Nang Phet Phum Phairot),結合了泰國和歐洲建築的風格,這裡是國王款宴貴賓所在。
但比起電影舞宴的華麗場景,我在現場看到的王座大廳相當樸素,可見拉瑪四世是一位實事求是的君王,難怪教育出締造現代泰國的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
拷汪宮有國王和王后的住所,留存了王室私人物品,以及國王收藏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文物,如今成為泰國國家博物館的分館。
由於拉瑪四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宮殿周圍設有一座高棉建築風格的小廟,便於日常敬拜。旁邊兩山丘頂也都建置有佛寺。
距離宮殿區較近的中央山頭,眺見一座40米高的白色佛塔 Phra That Chom Phet。更遠處則是一座帕喀寺,以曼谷大皇宮的玉佛寺為藍本仿造,不過規模較小,後方有一紅色寶塔相襯,在峰頂相映成輝。(下圖)


—同場加映—
參觀完歷史遺跡公園,2.5公里外有一座拷龍山,山內有一個「拷 龍洞/Khao Luang Cave」,可以安排順道參觀。
拷龍洞是一個古老的地下溶洞,拉瑪四世見到洞內充滿五彩斑斕的鐘乳石和石筍,而且洞內有洞,不禁為之驚嘆著迷,於是從山腳下修建了10米長的階梯進入溶洞,據說他會在洞裡打坐冥思。
今天遊客看到的洞窟寺廟,是19世紀拉瑪五世上位,在拷龍洞內舊有的基礎上,改建一廟紀念他的父親。這座堪稱皇家禮佛的洞窟,讓我想起馬來西亞的黑風洞,不同的是拷龍洞內約有170尊佛像,大小不一坐落岩壁,俯瞰眾生一入紅塵便生因果。
碧武里府有 “活著的大城”暱稱,保存最多泰國16世紀大城王朝的建築和物件,拷龍洞內佛像有些就是大城時代的古老雕像。其中最美麗的一尊臥佛像,象徵著佛陀涅槃,另一尊四米高的佛像底部,刻有札克里王朝前五位國王的紋章。
拷龍洞最大亮點是開口的洞頂,陽光沛然穿洩,在地上投射出一環光圈,並能不點燈火就看到原本黑暗的空間,裊裊氤氳般的焚香飄煙,更顯得洞內禪意無限。
當地有一個古老傳說,說這個洞穴是通往“迷離幻境”的入口,幻境住的都是年輕女性….
這個傳說很有意思,讓我想到佛典故事的難陀(Nanda),佛陀帶他走了一趟幻境,見了傾城女,他就巴望上天享福而修行。隨後佛陀又帶他去看地獄,見到心慾業力的輪迴,終致開悟證得果位。















剛進洞時遊客很多,鏡頭裡萬頭湧動是很殺風景的事,所以等到人散之後,我才舉起相機想要拍照。可是此時光線黯淡漸漸消失。
我心中急了,擔心下一批遊客就要進來遮景,又不確定何時才有光線,隨便拍拍走人未免遺憾。於是我在心裡默禱,洞內若有神靈,請助我了願。
方才禱告完畢,我發誓沒有半句假話,嘩地就從洞口射下光線,我當下愣了幾秒,趕緊按下相機,抓住這一瞬間的奇妙景象。
才拍完兩張照片,光線又沒了。
我就想是巧合吧?我雖喜探索怪奇,卻是秉持求知心態,寧以科學理論檢視鬼神之說,也絕不盲從附鑿,所以當下生出驗證試探的心理。
我又開始在心中默禱,請洞內神靈再顯靈力。不可思議的是,陽光立刻再次投射進來,然後過了一分鐘就消失了。
我當下真的傻住,不會吧?哪有這麼巧?我跟自己解釋,一定一定一定是浮雲偶而蔽日,陽光很快就會出現。好,那我不再祈禱,看看接下來會怎樣?
結果,等了十來分鐘都不再有強光投射,我還要走行程,只得合掌揖拜轉身離去。
去之前我做過功課,很多人都說要照到一張光線投射的照片,最好是早上進洞,而且不要在雨季前往。
喜歡攝影的朋友也知道,想要拍到期待的照片,往往要守株待兔,耐心等上一段時間,否則就要碰運氣了。
綜合種種條件,我是在最不可能的情形下拍到想要的照片。如果是巧合,真是我運氣好嗎?
走進那個洞裡,讓人心淨祥和,有一種親近菩提的歡喜,又得此殊遇,感覺拷龍洞有大自然的靈性,使得這一趟碧武里府之行,平添一段詠嘆的因緣際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