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動尋找,一個人上路。這份勇氣,牽扯上“要不要冒險”這 個問題。
Text BJ周
有一名意大利窮人,天天到教堂去禱告, 他對神像乞求:“親愛的神啊!請你、請你、請你……讓我中大彩吧!”
有一天神像開口了:“我的孩子啊! 請你、請你、請你……先買張獎券吧!”
這個笑話,來自我讀到的《美食、祈禱和戀愛》(Eat, Pray, Love)。作者離婚後決定去旅行,花了一年時間走過意大利、印度、印尼,路上逐漸應生對婚姻觀念的探索和省思。
這本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盤據了一年半。我在讀書會群組裡,看到一位61歲婦人發表的回響:“作者婚姻失敗了,認為自己應該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 —— 大膽而獨特的方式進行生活。我敢打賭,很多女人都希望有這種勇氣,但我們害怕這樣做。”
別誤會我要談這本書,我只是想到,人們為何總要等到發生不幸,才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有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毅然動身去環遊世界。
一場歷險記
相信很多人的腦海裡,都曾經閃過“生活好難,好累,我想要改變”,可是就是不敢踏出第一步。為什麽?怕冒險!
其實,活著就是一場歷險記,你永遠不知道走到盡頭之前,會發生什麽事。撒手塵寰,我們終究會失去一切,為何還害怕冒險?
每個人一生都有或多或少的遺憾,因此生命有大大小小的缺口。自己怎樣誠實面對,怎樣擺脫情緒糾纏?如果陷在心底黑洞出不來,可以試試旅行。
旅行雖然不是唯一途徑,但是旅行可以先脫離每天過著同樣的生活、做著同樣的事情,以及假裝並試圖說服自己和周遭的人“沒有什麽問題發生”。
我說的旅行,不是跟著一群人忙著跑景點,忙著採購東西,忙著吃喝玩樂—— 如果那樣有用,也不會有什麽憂鬱症、躁鬱症、抑鬱症了。
參加團旅,循著他人安排,任由他人布擺,這跟在現實生活裡處處受人牽制有何差別??
一個人旅行,可以完全做回自己, 想去哪裡我決定,想吃什麽我高興;想停就停,想走就走,享受操之於我的自由開心。最重要的是,一個人旅行,可以學習讓自己在行動和思考上獨立,包括承擔未知的風險;但這風險,也可以有計劃地設法預先避免。
冒險的等待
我的旅行,起初基於印證歷史,後來喜歡尋幽探奇。難以找到能夠互相配合的夥伴,迫不得已一個人旅行,這才發現一個人旅行的好處,更能深入異國風土民情。
縱使旅途上有時不能盡如人意,卻使我體會到“冒險,是對人生盡力”。名留青史的成就,多如此這般勇敢而得,死亦無憾。
知道嗎?當我們習於安定,反而無法創造新的自我價值。誰說你只會做著現在的工作?只能過著現在的生活?還有,不要總說我以後要去哪裡、做什麽。
以後,其實才是冒險的等待——沒法預知的未來。如果以後有疫情,如果以後有戰爭,如果沒有以後呢?
從小我們被灌輸要有目標,大人們卻沒教我們怎樣探索自己的生命潛能,大膽開創自己想要的生活。再想想,不買張獎券,怎有機會中彩?不想冒險,怎有新奇的收穫?

☆原文刊登品雜誌2020年八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