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3 月, 2024

文 ● 圖 / BJ周

緬甸史上有三大帝—阿奴律陀、勃印曩、雍籍牙,他們分別代表了國力鼎盛的蒲甘王國、東吁王國、貢榜王國,標誌了緬甸三個大一統的時代,也是緬甸史上三個演進的階段。

這三個緬甸史上文德武功輝煌的王朝,京城都在今日緬甸國土中央的曼德勒省(Mandalay)。此外,緬甸分裂時期群雄割據的彬牙王國、實皆王國、阿瓦王國等,也曾盤踞在曼德勒地區,甚至南方孟族、北方撣族建立的國家,都曾在這裡爭奪統治權力。

曼德勒可以說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即使到了2020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一個出訪的國家就是緬甸,為的是去深化通往印度洋的「一帶一路」,實現其框架下「中緬經濟走廊」的規劃建設。中緬經濟走廊北起中國雲南,經中緬邊境木姐南下到曼德勒,然後向東延伸到仰光新城,向西延伸到皎漂經濟特區

中國著眼於未來的商貿和戰略,投資89億美元為緬甸修建這樣一條南北大動脈和相關開發項目,在曼德勒分成兩大交通幹道,足見曼德勒是緬甸內陸交通樞紐。就連英屬緬甸時期,上緬甸和下緬甸的分際,也是以曼德勒為界。

其實緬甸自2011年實施政治經濟改革,以利潤最大化的諸多條件,吸引外國前往開發投資,便成為亞太地區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而曼德勒的前景也水漲船高,畢竟仰光的經濟活動和人口規模都已相當飽和,致使緬甸首都不得不遷往距離曼德勒較近的奈比多

東協曾經建議緬甸建設IT科技以應對宜居生活的挑戰,緬甸政府於是首選曼德勒作為實施打造計畫的典範,原因就是曼德勒比奈比多有基礎,又比仰光容易轉換。曼德勒更於2019年,以智慧基礎設施及數位經濟的飛躍進步,獲得亞洲-大洋洲計算工業組織(ASOCIO)頒發「智慧城市獎」。

若非受到疫情影響造成全球經濟衰退,東協和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今年年初預計緬甸財政會從6.8%增長7.1%;曼德勒地區經濟也有望比上年增長9%。如今各國增幅下修,緬甸仍是投資者的焦點,曼德勒的商機也仍被看好。

曼德勒有緬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貫穿,自古即是內陸交通樞紐和經濟文化中心

曼德勒的經濟活動原以玉石、木材和農業為主,隨著發展旅遊業而蓬勃興起的服務業,包括運輸、電信、銀行、金融、租賃和貿易等,甚至房地產業都在市場上發燒,無庸置疑「中緬經濟走廊」開通將會加速曼德勒的升級改變,不過本月也爆出隸屬該計畫下的「緬甸亞太水溝谷經濟特區」,有建設規模不清、資金流向不明等爭議。

聚居在曼德勒的華人很多,跟聚居在仰光華人的不同是,仰光華人多是廣東福建的移民,曼德勒華人則多來自雲南四川,這跟緬甸的歷史發展有連帶關係。在中國的歷史上,曼德勒這個地方早就列入史冊,而且在明朝覆亡期間有所連結。

曼德勒省集高原山區、平原丘陵為一體,因為貫穿一條深具航運和灌溉價值的伊洛瓦底江,自古就是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全長2714公里的伊洛瓦底江是緬甸第一大河,圭道至曼德勒是上游,曼德勒至德耶謬是中游,德耶謬至仰光附近入海是下游,從來大小王國都在伊洛瓦底江的上中下游聚集崛起。

根據史記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見到四川生產的布料竹杖,說明當時已有一條中國西南地區的商貿路線「茶馬古道」,從四川→雲南→緬北→印度→中亞。東漢時期,緬北撣邦首領曾遣使到中國通商朝貢。唐宋時期,原居地在青海湖的驃人,進入伊洛瓦底江的中上游地區,建立驃國控制中印之間通商要道,並曾遣使長安。

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國家:蒲甘王國(849年~1297年)

瑞喜宫佛塔是蒲甘地區最古老的佛塔,由奠定緬甸佛教地位的阿奴律陀國王所建

爾後在驃國基礎上,取而代之的是蒲甘王國。蒲甘王國由緬族所建,原始緬族源於中國古代西北地區氐羌部落的南下分支,入緬後他們先是佔據伊洛瓦底江上游,隨著征服驃人、撣人、孟人,形成了主體勢力,逐漸分成Brah和Mran兩支,所以緬人自稱Ba-ma(巴瑪)或Myan-ma(緬瑪),ma是強者的意思。

今日緬甸的英文名稱有Burma和Myanmar兩種,就是從緬族的名稱延伸而來。有說英屬緬甸為Burma,緬甸獨立後為Myanmar,翁山蘇姬對外稱緬甸為Burma,被反對者罵她崇洋,其實緬甸憲法裡並沒有規定緬甸的英文名稱是Burma或Myanmar,反而是在蒲甘王朝時期,出現了緬甸最早的國名Barma。

蒲甘(Bagan)位在曼德勒的伊洛瓦底江和欽敦江匯流處,在國王阿奴律陀(Anawrahta)當政時期,修渠築壩大興水利、廣闢良田增產農糧、強化兵源軍防工事,因此兵馬糧草充足之下,開始南征北討東蕩西除,成為第一個統一緬甸的王朝,奠定今日緬甸的雛形。

緬甸曾在1961年宣布國教為佛教,引起軒然大波,雖然緬族和多數人民信仰佛教,可是緬甸有135個民族,信仰其他宗教的民眾就鼓譟不依。但其實在蒲甘王國時期,就曾由阿奴律陀宣布佛教為國教,並且隨著拓展疆域傳播四處,為佛教在緬甸紮根,被譽為「緬甸的阿育王」。

阿奴律陀舉奉上座部佛教,尊來自直通王國的高僧善阿羅漢為國師。直通王國由據地伊洛瓦底江下游的孟族所建立,他們與當時上緬甸的蒲甘王國分庭抗禮,因為羞辱阿奴律陀來求佛經,遭到蒲甘王國出兵所滅,直通國王摩奴訶被虜至蒲甘,被俘隨行的僧侶和工匠多達三萬人,他們協助緬族在蒲甘建起「萬塔之城」。

2019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的蒲甘古城,經過幾個世紀的地震和人為災害,殘存超過3500座在11至13世紀間建造的佛塔、廟宇與修道寺院等建築物,景觀仍然讓人震撼,成為今日觀光客必訪的旅遊勝地。

緬族本無自己文字,也是阿奴律陀參考了驃文和孟文,改造成古緬文,因此在1058年出現了最早的緬文。現存1112年的「摩耶碑銘」(Myazedi inscription)刻有四種文字—驃文、孟文、巴利文、緬文,其重要性除了佐證緬文演變過程,也是解密驃文的考古瑰寶,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古雅克依寺(Gubyaukgyi) 旁的摩耶塔保存緬甸最古老的碑銘
1112年的「摩耶碑銘」被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摩耶碑銘有四種文字,是佐證緬文演變過程,也是解密驃文的考古瑰寶

蒲甘王國在1105年曾經遣使宋朝,受到大國之禮接待,宋史也有《蒲甘傳》的專門篇章。南宋桂林縣尉周去非在其《嶺外代答》筆記有「蒲甘國」,對該國地理位置和國王官員服飾都有描寫介紹,泉州市市舶司提舉趙汝適寫《諸蕃志》,記述商賈們說蒲甘王國有諸葛武侯廟。

諸葛武侯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他曾出征西南地區,把中原的農耕知識和技術傳給少數民族,同時採取懷柔政策任用地方勢力,使得蜀漢後方南中境內保持安定,也使得諸葛亮被神化敬重。諸葛武侯廟可能是雲南跨境民族和華商移民在蒲甘所建,畢竟蒲甘王國跟當時雲南的大理國關係密切,群族裡如傣族與撣族、佤族與果敢族、景頗族與克欽族、傈僳族與巴朗族等,都有諸葛亮的相關傳說。

至於明朝朱孟震在《西南夷風土記》中指出「普坎(蒲甘)城中有武侯南征碑,緬人稱為漢人地方。」諸葛亮以幾個月時間率軍兵分三路征討南中,跟蜀南各地叛亂夷帥作戰,光是在雲南四川轉來追去就忙乎不停,如何還能率領大軍人馬翻山越嶺打到蒲甘?恐怕所謂武侯南征碑,只是城中漢人假托設立的界柱,卻也說明當時蒲甘已有一群為數不少的漢人居住。

緬甸稱霸中南半島的王朝:東吁王國(1531年-1752年)

東吁王國沒有留下什麼遺跡可循

蒲甘王國被蒙古元軍滅亡之後,緬甸陷入長達兩百多年的分裂紛爭,成為大小諸國各自為政的時期,其中三強是撣族在上緬甸成立的阿瓦王國、孟族在下緬甸成立的勃固王國、阿拉干人在西北地區成立的阿拉干王國,三強之間時常為了疆界不斷火拼,直到緬族建立的東吁王國利用聯親與結盟的策略,先後剷除強敵和各地割據勢力,最終達成緬甸第二次統一。

與蒲甘王國不同的是,東吁王國安定國內之後,開始向外反擊,首先對泰國展開征戰,泰緬戰爭從此你來我往,即使改朝換代也未消停,直至19世紀初才結束。扼要的說,泰緬戰爭是兩國長期的邊界問題所致,也可以說是傣族跟緬族糾纏不清的世仇業報。

東吁王國雖然武力強盛,卻因國王遭到刺殺之後,曾經面臨分崩離析的危機。此時一位東吁將領憑藉才幹獲得舊部支持,以短短數年重新完成統一大業,並使緬甸成為中南半島的霸主,此人就是明史所稱的莽應龍(Bayinnaung),緬語稱之勃印曩。

勃印曩智勇雙全武功蓋世,上位之前已有20年的實戰經驗,東吁國王遇刺之際,他正領軍在外鎮壓叛變,還來不及班師回朝,局勢就已風雲變色,各地領主紛紛自立為王,勃印曩在困頓中逐一收復,才平定亂世,中興東吁王國。

被稱為「白象王」的勃印曩很會打仗,竟使泰國一度成為緬甸的受保護國,形同被緬甸間接統治了15年;勃印曩也征討過寮國,把國王逼得棄城而逃,避入深山之中;再加上併吞位於今日清邁的蘭納國,攻佔明屬雲南土司大片土地,緬甸疆域也在此一時期達到最廣。

東吁王國在瓦城的遺跡多已成廢墟
東吁王國的殘瓦隻柱可以看到的昔日光景不多

對緬甸人來說,勃印曩的功績首推打造強大國家,除了戰果豐碩,他下令編立法典,制定統一度量衡和貨幣,廢除妻妾奴婢殉葬的習俗,還從斯里蘭卡迎請佛牙振興佛教,堪稱盛世英主。

可也因為連年征戰,導致財政空虛疏於建設,有一年還發生大饑荒,逼得南方農民起義,等到勃印曩過世,東吁國內更是不斷出現民變和叛亂,國力也逐漸走下坡,17世紀之後,東吁王朝面對的挑戰不再只是國內和鄰國,而是西洋船堅炮利的入侵風暴。

早在東吁王國崛起之前,也就是緬甸四分五裂時期,明朝在西南邊境設「三宣六慰」作為管轄機構,六慰是:車里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養宣慰司、寮國宣慰司,他們的範圍大約是今天的雲南西南部、緬甸和泰國北部、寮國的中北部等。

當時明朝的緬甸宣慰司,指的是土司政權阿瓦王國,名義上接受明朝管轄,實際上是自理自治,但在東吁王國滅了阿瓦王國之後,緬甸宣慰司也隨之消失。更隨著明朝中期之後政治混亂,無暇顧及西南邊境,導致六慰中的五慰後來全數被東吁王國併吞。

東吁國王莽德(彬德萊王)在位期間,正值中國明末時期,也是南明政權與清軍對峙之際,桂王永曆帝先在廣東肇慶登基,後來率眾到雲南建立朝廷,1660年在清軍追擊之下逃入緬甸八莫,獲得莽德收留庇護。

不幸的是,隨後東吁王朝發生宮廷政變,莽德遭到其弟莽白(卑明王)廢黜殺害,又值清軍大舉逼近首都阿瓦,要脅交出永曆帝,莽白遂計誘殺害永曆帝侍從近衛,俘虜永曆帝和其家屬獻給吳三桂,以換取清軍撤兵。1662年永曆帝被弒,明朝宣告滅亡,史稱「咒水之難」。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在瓦城遇難,只餘南明塔憑弔

明末清初,華僑開始大舉南遷,隨著永曆帝到緬甸的華人,也在明朝覆亡後留在曼德勒,加上清緬戰爭、二戰、抗日、國共內戰等戰亂因素,使得華人由雲南陸路湧入緬甸不絕於途,改變了曼德勒的族群結構,也重塑了曼德勒的風貌。

阿瓦王國首都在阿瓦城,東吁王國首都也在阿瓦城,咒水之難又發生在阿瓦城,這座位在曼德勒的皇都古城,今天殘存的遺跡不多,只有一座「南明塔」、一座皇家寺院和幾處片瓦根椽的廢墟可供憑弔,但緬甸華人還是習於稱曼德勒為瓦城。

緬甸最後一個君王制國家:貢榜王國(1753年~1885年)

比起蒲甘王國代表遠古時期、東吁王國代表中古時期,貢榜王國代表的是近代期,而且是一個分水嶺,既是緬甸王朝時代的結束,也是緬甸殖民時期的開始。

貢榜王國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在瓦城建有龐大的皇宮
曾經住在貢榜皇宮的最後兩位國王— 蒲甘王(右上)和 錫袍王(下)

貢榜王國又稱雍笈牙王朝,國王雍笈牙(Alaungpaya)出身農村,但緬甸古代實行兵農合一制度,雍笈牙能文能武,拒絕滅亡東吁王國的孟族統治,聯合附近村莊共同抵抗,藉著撣族跟孟族在上緬甸相爭,智取勝利成為號召緬族攻城掠地的將領,後來得到東吁王國殘餘勢力的支持,完成緬甸第三次統一。

雍笈牙這位「馬背上的國王」一面平定內部紛亂,一面整頓吏治恢復生產,同時招攬流民組織軍隊,透過對外作戰掠奪財富和人力,來填補國內不足和所需。因此,在泰緬戰爭的長期作戰時間表上,緬甸貢榜王朝滅掉了泰國阿瑜陀耶王朝,並多次進犯雲南與清朝開戰,還控制了今日寮國。

貢榜王國強大自己的辦法,類似西方帝國的強權擴張,只不過貢榜還在陸地上對決鄰國,西方國家卻不辭路遙跨海而來,也使得雍笈牙的強人表現,曾經驅逐了介入緬甸內務的歐洲人。

原來東吁王朝末期,內訌不斷國力衰退,西方各國向東南亞進軍,佔領帝汶島的葡萄牙人、佔領爪哇和蘇門答臘的荷蘭人、佔領馬來半島的英國人,都紛紛藉著發展商貿計畫染指緬甸。首先是葡萄牙人在仰光河左岸的沙廉港市建立據點,接著荷蘭、英國和法國也來設立商站。

這些國家為了壟斷貿易,不惜明爭暗鬥干涉緬甸內政,甚且插手民族糾紛。為了防止歐洲人勢力越來越大,壓制他們支持叛亂的孟族王室復辟,貢榜國王雍笈牙於1755年揮軍南下佔領仰光,逐年展開與外國勢力對戰,結果打了一場勝仗。

孟族在勃固的王宮、歐洲人在沙廉的城堡,都被雍笈牙夷為平地,又為了防患未然,鞏固貢榜王朝在南方的統治,雍笈牙把下緬甸的軍事和行政中心設在仰光(古稱大光城),同時設立總督鎮守,使得原本是一個小漁村的仰光,後來成為緬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緬甸最大的城市,甚至在二戰後一度成為緬甸獨立的首都。

雍籍牙嚴懲反抗緬軍的孟族人,使得孟族人不堪迫害躲避殺戮,流亡遷徙到泰國阿瑜陀耶王朝,雍籍牙為了杜絕後患,出兵攻打阿瑜陀耶王朝所在的大城,卻在1760年突然身亡。緬甸史籍記載雍笈牙在行軍路上死於痢疾,泰國史籍記載雍笈牙被炮彈意外炸死,後來由雍笈牙的兒子滅了阿瑜陀耶王朝。

雍笈牙雖然曾經大敗歐洲人,可是60年後,也就是1824年爆發英緬第一次戰爭,迫使貢榜王朝簽署緬甸第一個喪失獨立地位的《楊達波條約》,1852年英緬第二次戰爭迫使貢榜王朝失去下緬甸領土,1885年英緬第三次戰爭,貢榜國王錫袍一家人被英軍押到印度軟禁至死。

自此,緬甸貢榜王朝走向終結,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並被兼併成英屬印度的一省。也就是當殖民政府設立在仰光,英國致力開發時期,導致大批外勞湧入,仰光也成為華人最多的大城市。

至於貢榜王朝跟曼德勒華人的淵源,因為王室兄弟權位傾軋,華僑領袖尹蓉居中調停勸說,蒲甘王才退位禪讓,敏東王才停止追殺,阻止了一場腥風血雨。後來敏東王在曼德勒建新皇宮,延攬尹蓉負責籌畫指導,敏東王還請尹蓉組織曼德勒華人舉辦第五屆佛經集結大會,獲得圓滿讚譽。

貢榜皇宮的格局宏偉,建築混合多元風格

1876年敏東王為表謝忱,劃地30餘畝給尹蓉創建雲南會館,由祖籍雲南騰衝的尹蓉擔任第一任會長,位於曼德勒市中心區的會館,附近華人雲集被稱「漢人街」。

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曼德勒地區的華人數目大約有幾十萬,尤其是在曼德勒市,儼然成為緬甸的華人城。不過,英國廣播公司BBC和美國紐約時報都曾在2015、2016年報導了曼德勒在地緬人對華人的諸多不滿,包括生活習慣、財富勢力的差異,用一句話簡單說原因,就是感覺「我家被外來者侵占了!」

地盤觀念是所有人類都有的,凡是非我族類在我族地盤上,造成威脅不安,甚至損害我族利益,那就通通是侵略,而當負面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稍微製造事端搧風點火,就能引爆激烈反擊。

1967年緬甸排華事件,竟是中共駐緬大使館製造導火線,引爆兩千名緬甸暴徒瘋狂襲擊華僑,結果鞏固了奈溫政變奪來的軍政府政權,同時合法化消除華人勢力的政策實行,例如禁止非公民華人擁有土地、匯款、領取營業執照和行醫,禁止中文教育及華語學校收歸國有等等,造成許多華人離開緬甸,也促成許多華僑入籍同化。

如今緬甸雖然不像從前那樣嚴格管制華人移民,然而當華人移民與日俱增,並且發展得比當地人還好,遭到排擠仇視的思潮情緒必定相對成長。事實上1967年之後,2011年有反中示威、2012年底有「中國人滾蛋,我們不怕你」、2018年發生中資工廠暴動,2019年緬甸民眾大規模抗議重啟中資興建密松大壩,2020年受肺炎疫情影響發生多起針對華商搶殺案件,都讓人看到排華陰影徘迴不去。

中國在緬甸搞一帶一路,對政黨反對者來說,形同滲透分化緬甸自主執權的危機;對環保反對者來說,工程建設對當地自然生態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對緬北少數民族來說,他們不能接受被驅離自己的土地家園。但是為了擺脫落後、開發振興,需要做出取捨,兩難之間的困境對中緬政府形成棘手挑戰。

回顧緬甸三大帝國都是以武力統一眾生喧嘩,稱霸中南半島,然而在時代潮流的推進下,軍政府卻使緬甸成為今天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而曾是王朝據地的曼德勒,對緬甸人來說,是他們記憶裡感到自豪的過往,現在成了一塊外資覬覦的肥肉,可也是未來緬甸雄風再起的機會,怎樣做出正確的改變?答案需要付出代價。

★原文在此→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6546

蒲甘的晨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